大唐西域記關於瓦拉那西的記載
大唐西域記卷七
大唐西域記卷七:
婆羅痆斯國周四千餘裏。國大都城臨殑伽河,長十八九裏,廣五六裏。閭閻櫛比,居人殷盛,家積巨萬,寶盈奇貨。人性溫恭,俗重強學。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氣序和,谷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靃靡。伽藍三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百餘所,外道萬餘人,並多宗事大自在天,或斷發,或椎髻,露形無服,塗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
大城中天祠二十所,層臺祠宇,雕石文木,茂林相蔭,清流交帶。鍮石天像量減百尺,威嚴肅然,懍懍如在。
大城東北婆羅痆河西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高百餘尺。前建石柱,碧鮮若鏡,光潤凝流,其中常現如來影像。
註解:
大唐西域記: 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口述,門人辯機筆受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西元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其中包括新疆至南印度一百四十多個國的風土人情,提供大量印度史料。
四千餘裏: 四千餘里。
國大都城: 瓦拉那西。
殑伽河: 恆河。
外道: 佛教把心外求法的種種宗教統稱為外道。
伽藍: 寺廟。
大自在天: 濕婆,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司毀滅和創造。
婆羅痆河: 恆河支流。
窣堵波: 印度的窣堵波原是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留下的舍利之一種佛教建築,窣堵波就是墳塚的意思。開始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在佛出生、涅槃的地方都要建塔,隨著佛教在各地的發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爭相供奉佛舍利。後來塔也成為高僧圓寂後埋藏舍利的建築。
無憂王: 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是佛教徒,後世稱為佛教護法。
大城東北婆羅痆河西: 鹿野苑。
石柱: 阿育王石柱。
Reference: 瓦拉那西、印度、恆河、印度教、印度教三大神祇、印度神話、釋迦牟尼、佛教、阿育王、鹿野苑、阿育王石柱
印度行跡和交通工具
恆河河畔的城市 - 瓦拉那西,印度教的聖城
恆河河畔的城市 - 瓦拉那西,天色尚未破曉
恆河河畔的城市 - 瓦拉那西,搭乘小船等待恆河的日出
恆河河畔沐浴的印度教徒(from 國際線上)
恆河河畔的火葬場(from 飞卢美图)
恆河河畔的城市 - 瓦拉那西,清晨時分
瓦拉那西的街道
更多照片放在印度相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