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片言隻字(巴菲特之道(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巴菲特之道

         本杰明·格雷厄姆建議以“安全邊際”去挑選股票,對於公司未來成長充滿信心的投資者如果將股票納入組合,可以考慮兩種情況:①在整個大勢低迷期間買入股票(通常這種情況發生在熊市,或類似的市場調整期);或②即便在大勢並不便宜的情況下,購買那些低於其內在價值的股票。
         格雷厄姆經常提到兩項投資原則:一是不要虧損;二是不要忘記第一條。他將“不要虧損”的理念分為與安全邊際有關的兩個部分:①以低於公司淨資產2/3的價格買入公司;②專注於低本益比的股票。
         格雷厄姆的信念建立在一些特定的假設上,首先,他認為由於人們貪婪和恐懼的情緒變化,使股票經常被錯誤標價。他的第二個假設是相信投資者能從低效市場的修正力量中獲利。

         今日,大多數投資者使用約翰·伯爾·威廉斯在《投資價值理論》(哈佛大學1938年出版)一書中對於價值的定義:任何投資的價值都是公司未來現金流的折現。

         菲利普·費雪印象最深刻的公司特徵,是多年銷售和利潤的成長率高於同行業。為了滿足這個條件,費雪相信一家公司所在的行業必須“具有足夠市場空間潛力,才能具備多年大規模增長的可能。”費雪並不很在意連續的年度增長,但他以數年為周期的表現去判斷公司成功與否。
         “並非所有銷售成長良好的公司都是好的投資對象,如果年復一年,其利潤沒有同步增長的話。”因此,費雪不僅尋找那些低成本的產品或服務的公司,而且希望它們能致力於保持這項優勢。
         如果一家公司的成長是由大量新增投資所致,那麼股本的增加將攤薄現有股東的利益,使其無法分享成長的好處。一家高利潤率的公司應具有內生性產生的現金流,這些資金能維持公司的成長,而無需稀釋股東的權益。
         費雪注意到,優秀的公司不但擁有超越平均水準的企業特徵,而且,同樣重要的是,它們管理者的能力也超越平均水準。
         費雪建議,觀察管理層與股東們的溝通方式。無論是好公司還是壞公司,都會經歷困難時期。通常,當情況好的時候,管理層會暢所欲言;但當經歷艱難時,有些公司會三緘其口,而不是開誠佈公地說明遇到的困境。
         謹慎投資的重要一步是,從熟悉公司的人那裡盡可能地多發現訊息。費雪承認這種無所不包的調查方式就是所謂的“閒聊”方式。
         費雪寧願持有少數優質公司的股票,也不會持有大把平庸公司的股票。總之,他的投資組合少於10家公司,其中三四家公司的股票會占到總倉位75%的比例。
         費雪相信,投資成功只需做好幾件事即可。一是在能力圈內投資。

         在查理·芒格心裡,為一家偉大的公司支付公平的價格,勝過為一家平庸的公司支付便宜的價格。

         巴菲特的確運用了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理論,但摒棄了格雷厄姆的方法論。
         巴菲特從格雷厄姆那裡學到最為重要的一課就是:成功的投資來自於,購買那些價格遠低於價值的股票。
         除了安全邊際,格雷厄姆還幫助巴菲特認識了在股市中隨波逐流的愚蠢。他教巴菲特如果能夠避開這些股市中的情緒旋風,就有機會從其他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中受益。
         費雪教會了巴菲特對於投資多元化不必過於緊張。他認為“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能降低風險”的觀點是錯誤的。買了太多股票的風險在於,不可能看好每個籃子裡的雞蛋,投資者的風險來自於在不了解的企業上投入太多資金。

         “投資時,我們以企業分析師的眼光,而不是市場分析師的眼光,也不是宏觀經濟分析師的眼光,更不是股票分析師的眼光。”

         巴菲特投資方法12準則
              企業準則
                    企業是否簡單易懂?
                    企業是否有持續穩定的經營歷史?
                    企業是否有良好的長期前景?
              管理準則
                    管理層是否理性?
                    管理層對股東是否坦誠?
                    管理層能否抗拒慣性驅使?
              財務準則
                    重視淨資產回報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計算真正的“股東盈餘”。
                    尋找具有高利潤率的企業。
                    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潤,至少創造一美元的市值。
              市場準則
                    必須確定企業的市場價值。
                    相對於企業的市場價值,能否以折扣價格購買到?

         “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投資,這並不是圈子多大的問題,而是你如何定義圈子的問題。”

         巴菲特不僅規避複雜,他還規避陷入麻煩的企業,甚至規避那些因發展失利而徹底轉換方向的企業,經歷重大變化的企業會增加犯錯的可能。從他的經驗看,最好的回報來自那些多年穩定經營提供同樣產品或服務的公司。

         巴菲特定義特許經營權企業的產品或服務:①被需要或渴望;②無可替代;③沒有管制。這些特點令這類公司能保持售價,偶爾還能提高售價,卻不用擔心因此失去市場占有率和銷量。這種價格彈性是偉大企業的一個顯著特點,它令企業能夠獲得超出平均的資本回報。
         “投資的關鍵是確定企業的競爭優勢。那些具有寬闊持續的護城河的企業,它們的產品或服務能給投資者提供回報。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弄清楚護城河有多寬。”

         配置公司資本的能力,是管理層最為重要的能力,因為長期而言,這將決定股東的價值。
         巴菲特對於透過併購其他公司購買成長是持懷疑態度的。一個原因是購買成長的價格過高。另一個原因是,整合和管理一家新企業很容易犯錯,而巨大的代價將由股東支付。
         巴菲特認為,對於企業增長的盈利,如果不能投資於超越平均回報率的項目,唯一合理和負責任的做法就是分給股東。具體做法有兩種:①分紅,或提高分紅;②回購股票。

         巴菲特高度讚揚那些能全面、真實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的管理層,他們承認錯誤,也分享成功,對於股東他們開誠佈公。
         “需要報告的是數據,無論是會計報表之內還是之外,或者額外的準則,總之,它能幫助讀者回答三個問題:①公司的大致估值?②公司有多大可能性達到未來目標?③鑑於過去的表現,管理層幹得如何?”

         巴菲特相信慣性驅使來自幾種令人不安的情況:“一,(組織機構)拒絕改變當前的方向;二,閒不住,僅僅為了填滿時間,透過新項目或併購消化手中的現金;三,滿足領導者的願望,無論其多麼愚蠢,下屬都會準備好新項目的可行性報告;四,同業的行為,同業們是否擴張、收購、制定管理層薪酬計劃等,都會引起沒頭腦的模仿。”

         花時間評估管理層的原因,是它能發出早期預警。如果你能仔細觀察管理層的言行,你會早於公司財報和股票行情,估算出公司團隊的價值,發現線索。
         如何獲得更多的訊息,巴菲特提供一些小竅門:回顧過去幾年的年報,尤其是仔細閱讀公司管理層言及未來的策略。然後,比照今天的結果,看看原來的計劃實現多少?比照公司過去的策略和今天的策略,看看有何不同?看看他們的思想如何變化?巴菲特也建議將公司年報與同業其他公司年報比較。即使兩家公司並不完全相同,但相關的比照總能有所啟發。

         衡量公司的年度表現,巴菲特傾向於使用淨資產回報率這個指標 - 就是盈利除以股東權益。使用這個指標,我們需要做一些調整。首先,所持有的證券以成本計算而不是以市價計算,因為在特定的企業裡,市值作為整體,可能對於股東權益回報有著重大的影響。其次,我們要剔除非經常性項目影響這個比例的分子。
         巴菲特明確的是,一家優秀的企業應該在沒有負債的情況下,也能創造良好的回報。那些依靠高槓桿負債而產生高回報的企業令人擔心。

         相對於利潤而言,重資產型企業財報中所提供的利潤指標常常是虛的,因為這類企業會被通貨膨脹悄悄侵蝕,它們的盈利就像海市蜃樓一般並不真實。
         巴菲特警告,現金流也不是一個完美評估價值的工具。實際上,它經常誤導投資者。對於評估初期需要大量投資而後期支出少的企業類型,例如房地產開發、氣田、電纜公司等,現金流是個合適的評估方法。另一些行業,例如要求持續資本支出的製造業,則不能用現金流指標來準確估值。
         一家公司的現金流習慣上被定義為稅後淨利潤,加上折舊、損耗、攤銷,以及其他非現金費用。巴菲特解釋說,這個定義的問題在於,它遺漏一個重要的事實:資本支出。一家公司需要將多少當年利潤再投入新設備、工廠改進,才能維持其市場競爭地位?
         相對於現金流,巴菲特更喜歡使用“股東盈餘” - 一家公司的淨利潤,加上折舊、損耗、攤銷,減去資本支出和其他必需的營運資本。但巴菲特承認,股東盈餘這項指標無法提供很多分析師需要的精確數字。

         像菲利普·費雪一樣,巴菲特注意到,如果管理層不能透過銷售產生利潤,偉大的企業也會變成糟糕的投資。提升盈利能力並沒有什麼大秘密:就是控制成本。

         如果一家公司長期低效率地使用留存盈餘,最終市場肯定會壓低股價。反之,如果公司能善用留存資金,產生超越平均水準的回報,這種成功將遲早反映為股價的上升。
         巴菲特創造了“一美元原則”指標,不僅可以迅速測試出公司的吸引力,而且能衡量公司管理層為股東創造價值的成果。

         約翰·伯爾·威廉斯在《投資價值理論》一書中的定義:“一間公司的價值決定於在其生存期間,預期產生的所有現金流,在一個合理利率上的折現。”
         巴菲特會運用美國政府長期國債的利率作為貼現率,而實際上,這恰恰最接近人們常常談到的“無風險收益率”。
         遇到長期利率異常低下的情況,巴菲特會謹慎,並在無風險收益率上加上幾個點,以反映更為正常的利率環境。

         巴菲特指出,如果我們犯錯,可能是因為:①我們支付的價格;②管理層;③企業未來的經營狀況。第三類的錯誤估算最為常見。
         安全邊際理論從兩個方面幫助了巴菲特。首先,為股價下跌提供保護。安全邊際也可以提供超級回報的機會。

         巴菲特說,最好的生意是那些長期而言,無需更多大規模的資本投入,卻能保持穩定高回報率的公司。

         “在波克夏·海瑟威,我們樂意買那些暫時一年不賺錢的公司或投資項目,只要它將來預期能有20%的淨資產增長。”

         沃倫·巴菲特從不著急賣出股票,即便在他買入後,這些股票表現良好,但股價短期的上升並不令他感興趣,菲利普·費雪教會巴菲特持有企業好過持有現金。巴菲特說他“滿足於無限期持有這些企業,只要它們能產出令人滿意的資產回報,管理層能夠誠信,以及股價沒有過高。”


         就這兩種投資方式 - 指數型和主動型而言,巴菲特毫不猶豫地選擇指數型。如果一些投資人不能忍受較高的風險,對資本市場沒有什麼了解,那麼參與指數型投資是一種從股票投資中獲益的長期方法。
         巴菲特指出還存在第三種可替代的、不同的主動策略,它能將指數型投資的優點大幅提升。這個方法就是集中投資。集中投資的精華之處在於:挑選幾支長期而言,能產生超越平均水準回報的股票,將資金大量投在其上,在遭遇短期市場漩渦波動時,忍耐堅持。
         傳統老套的多元化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就在於它大大提高了你買一些搞不懂的企業的機會,也就是提高犯錯的機率。
         費雪對於巴菲特的影響還體現於,當遇見重大機遇時,做出重大投資。今日,巴菲特以實際行動作為回應,他說:“在你做出投資時,你應該具有這樣的勇氣和信念,至少將你10%的身家放在那支股票上。”
         由此,你可以看出為什麼巴菲特說,理想的組合持股不應該超過10支股票,因為每一個的倉位是10%。但是,集中投資並非簡單地發現10支好股票,然後平均分為10份。即便組合中持有的10支股票都是好公司,其中的一些一定具備更好的回報,那麼它們將占據更大的比例。
         儘管持有優秀標的集中投資,在主動型策略的長期表現中會領先於指數,但它也要求投資人具有耐心,尤其在其他投資策略表現更好的情況下。在相對較短的期限裡,我們知道利率、通貨膨脹、短期公司盈利的變化都會影響股價。但當時間放得更遠時,企業的基本面終將在股價上得到反映。
         那麼多久才是理想的時間呢?沒有又快又好的答案,儘管巴菲特說是五年,這是他專注於波克夏·海瑟威的結果。我建議,總的大原則是周轉率在10%~20%。對於持有十年的組合有10%的換手率,對於五年的組合有20%的換手率。
         集中投資由於持股較少,所以股價波動帶來的震盪是不可避免。

         巴菲特說:“我們所要做的全部就是,將盈利的機率乘上可能盈利的數量,減去虧損的機率乘上可能虧損的數量。”
         為了搞清楚投資和機率論之間的聯繫,一個有用的例子是風險對沖的使用。純粹的風險對沖實際上就是同一證券在兩個市場上的價格差異。
         “如果我遇到一個機會,有90%的可能賺3美元,同時有10%的可能虧9美元,那麼2.70美元減去0.90美元,從數學上看,我還有1.80美元的賺頭。”
         接下來,巴菲特說,你需要考慮時間跨度,用這個投資項目的回報與別的投資項目進行比較。如果你買了每股27美元的雅培,潛在的回報是6.6%(1.8美元/27美元)。如果整個交易需要6個月完成,那麼年化回報率為13.2%。巴菲特會將這個對沖回報與其他的投資機會相比較。

         凱利最佳化公式通常被稱為最佳化成長策略,它基於一個概念,如果你知道你的成功機率,就將資金放在具有利益最大化的贏面上。其公式為:2p-1=x,這裡2乘以贏面的機率(p)減去1等於你的投資比例(x)。如果打敗莊家的機率為55%,你就應該押上10%的籌碼以獲得贏面的最大化。如果機率是70%,押40%。當然,如果你知道贏面是100%,這個公式告訴你:押上全部資金!
         我相信凱利模型對於集中投資者是個具有吸引力的工具,不過,運用該模型是有風險的,投資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它的三個局限:
              (1)無論是否使用凱利模型,投資人都應該做好一個長期的打算。
                           有多少次,投資人選中了好企業,但市場卻不能及時地做出反應。
              (2)謹慎使用槓桿。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極力反對借錢投資股票(包括使用融資帳戶)。
                           如果你在融資融券帳戶中使用凱利模型,一旦遇到股市大跌,你可能被迫要賣出所有股票,進而出局,即使你本來具有很高的成功機率。
              (3)使風險最小化的方法是不要過度押注,這被稱為“半數凱利模型”或“部分凱利模型”。
                           半數凱利模型或部分凱利模型為投資組合管理提供安全邊際,加上個股挑選上的安全邊際,二者合力為投資人提供雙重保護。

         將賽馬場理論轉回到現實中的股市,思考的線索是相同的。
              (1)計算機率。
                           長期而言,我選擇的這支股票能否跑贏大勢?
              (2)等待最佳賠率出現。
                           當你具有安全邊際之時,成功的機率在你這邊。不確定性越大,你需要的安全邊際就越大。在股市上,安全邊際體現為折扣價格。當你喜歡的股票股價低於其內在價值之時,那就是買入的訊號。
              (3)根據最新訊息及時做出調整。
                           當出現好機會時,同時要保持謹慎地觀察公司本身的情況。是否公司管理層開始瞎搞?公司財務決策是否有變化?行業裡是否出現新的競爭對手?如果這樣,原來評估的可能性也應該進行相對應的調整。
              (4)決定投資數量。
                           在你用於投資的所有資金中,有多少投資於某個特定對象?使用凱利模型時,向下調整,以半數凱利模型或部分凱利模型開始。
         正如芒格說的那樣:“當世界給予你機會的時候,聰明的投資者會出重手。當他們具有極大贏面時,他們會下大注。其餘的時間裡,他們做的僅僅是等待。就是這麼簡單。”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一個人如果將投資分散於自己不甚了解的企業上,或毫無根據的盲目自信上,並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控制風險,這種認識絕對是錯誤的。一個人的知識與經驗都是有限的,在特定的期間裡,我個人認為我只能對兩三家企業具有充分的自信與把握。”

         巴菲特說:“芒格的投資組合非常集中,因此他的投資業績非常波動,但他運用同樣尋找價值折扣的投資方法。”在投資決策方面,芒格投資合夥企業使用像格雷厄姆一樣的方法,尋找股價低於其內在價值的方法。

         “對於我們持有的股票,芒格和我喜歡讓它們以營運結果說話,而我們不需要每天、甚至每年的股價告訴我們投資是否成功。在一段時期裡,市場或許會忽視企業本身的價值,但最終會反映其真實價值。”

         每當巴菲特考慮一項新投資時,他會將這個新項目與已經持有的投資進行比較,看看是否更好。
         “持有不賣”除了確定超越平均的增長率之外,還有其他兩個很重要的益處:它能減少交易費用和提高稅後收益。
         如果一支股票股價上升但並未被賣出,上升的部分即未實現收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帳面利潤。這些未實現收益直到股票賣出,也就是兌現後才需要報稅。如果你一直持有不賣出,你的投資就可以取得更為強勁的複利增長。
         什麼樣的策略可以讓投資者降低換手率呢?一種可能是低換手率的指數基金。另一種是集中投資策略。
         集中投資方法包括:
              在你沒有將股票首先(以及總是)考慮為一間企業的一部分時,不要進入股市。
              準備好勤奮地研究你所投資的公司,以及它們的競爭對手,以至於達到一種狀態,那就是沒有人比你更了解這間公司,甚至這個行業。
              如果你沒有做好五年(十年更好)的時間準備,不要開始你的集中投資。
              做集中投資時不要使用財務槓桿。記住,在股市大跌時,一通意外要求追加保證金的電話,會毀掉你精心設計的完美計劃。
              成為一個集中投資者需要適當的性格及人格特質。

         整個股票市場是所有股市交易者集體行為的總合,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整個市場就是被心理的力量推來推去。

         格雷厄姆指出,一個投資者最大的敵人不是股市,而是自己。如果不能掌控情緒,將無法從投資中獲利。
         巴菲特解釋到:“格雷厄姆的方法有三個重要原則。”首先是將股票視為企業一樣,“這將給你一個完全不同於股市中大多數人的視角”。其次是安全邊際概念,“這將賦予你競爭優勢”。再來是對待股市具有一個真正投資者的態度。巴菲特說:“如果你具有這種態度,你就能戰勝股市中99%的人,它可賦予你巨大的優勢。”

         過度自信的投資人不僅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而且其合力對於市場也有巨大影響。

         行為學家的研究結果指出,人們對於壞消息反映過度,對於好消息反應遲鈍。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過度反應偏差。如果短期的財報不佳,人們就會想都不想,快速做出過度的反應,由此,股價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

         損失厭惡影響你非理性地持有那些股票輸家,沒人願意承認資金犯了錯。但是這樣做實際上造成另外的潛在損失,如果你不賣出錯誤的投資,就等於放棄另一個本來可以重新安排投資而獲利的機會。

         “心理帳戶”探討的是在環境變化時,我們對於金錢前景看法的變化。我們趨向於在心裡將錢放在不同的“帳戶”裡,這將決定我們看待它們的心理態度。
         我們如何決定投資、如何選擇管理這些投資,與我們看待本金的心態有很大關係。例如,心理帳戶的概念可以解釋為何人們不願意賣出自己持有的爛股票,因為在他們心裡,只要沒有賣出,帳面損失就僅僅是帳面上的,並不是實際損失。這幫助我們了解風險承受問題,人們更願意用意外之財去冒風險。

         當分析歷史上的投資回報時,我們發現長期投資主要回報發生的月份只占所有月份的7%,也就是說,在餘下93%的月份並無回報。
         看投資結果的時間頻率越頻繁,你看到虧損的次數就越多。如果你每天看一次,有一半的機會看到虧損,但如果你一個月看一次,這種虧損帶來的心靈損傷將小很多。
         影響投資者情緒風暴的因素有兩個:損失厭惡,以及估值頻率。
         理查德·泰勒和什洛莫·贝纳茨想知道的是,如果讓投資者持股不看淨值表現,卻能像持有債券一樣淡泊於心,那麼多長時間看一次投資結果最佳呢?答案是一年。
         泰勒和貝納茨解釋說:“損失厭惡是人類的本性,無法改變。但與此相反,查看投資淨值的頻率卻是一個方式的選擇,至少在原則的設定上是可以改變的。”

         如果這麼多投資者都持有可口可樂的股票(他們實際上做的和巴菲特一樣),為什麼沒有人取得同樣的回報?我認為答案就在“短視損失厭惡”中。在1989年~1998年的十年中,可口可樂股票的表現超越大盤,但是以每年的年度計,其超越大盤的次數十年中只有六次。透過損失厭惡的數學分析,投資可口可樂的情緒效應為負數(六個上升的正數情緒單位-四個下降的負數情緒單位×2)。可以想像,持有可口可樂股票的人,在其表現低於大盤的時候,會賣出可口可樂。但巴菲特是怎麼幹的?他首先分析可口可樂公司的基本情況是否依然優秀,然後繼續持有。

         巴菲特對於風險有著不同的定義:投資損失或傷害的可能性。真正關鍵的是企業的“內在價值風險”,而不是股票價格的走勢。他說,真正的風險是一項投資的稅後回報“是否為投資人至少保持其投資之初的購買力,加上合適的利率因素”。
         巴菲特解釋,如果你今天買股票打算明天賣出,這就等於參與風險交易。

         短期而言,人們的情緒對於股價更具影響,而不是公司的基本面。
         為何懂得人們的衝動是如此有價值:①你能從中學會如何避免多數人的錯誤。②你可以識別是他人的錯誤,並從中捕捉到機會。

         你需要閱讀公司年報,及其競爭對手的年報。如果從中可以得出,這間公司具有競爭力和長期前景樂觀的結論,那麼接下來,你應該做幾個分紅折現模型,包括不同的成長率、不同的股東盈餘、不同的時段,以得出大約的估值。然後,你應該研究並搞清楚,管理層長期的資產配置策略。最後,你應該給一些朋友打電話,包括同事、財務顧問,看看他們對於該公司的看法,如果還有關於競爭對手的看法更好。注意:所有這些都無需高智商,但是費時費力,與僅僅簡單看看PE等財務指標相比,更需要內在的努力與專注。

         時間和耐心,這就是巴菲特的精華。
         理性缺乏,使投資者只能做出簡單、淺顯的判斷,不適合複雜的股市。理性缺乏,使投資者成為恐懼和貪婪情緒的奴隸。理性缺乏,使股市參與注定成為那個被稱為投資遊戲中的受害者。

         當被問及,如何在動盪不安的股市大海上航行時,巴菲特以一貫平易近人的口吻說:我只是“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而已”。

         “那麼,為什麼聰明人沒有發揮出上天賦予的能力?這與一個人的習慣、特質、性格以及如何行為的理性方式有關,不是你任性的行為方式。正如我曾說過的那樣,每個人都能做到我做過的事情,並可能做得更好,但有些人成功了,而另一些人失敗了。那些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一意孤行,不是因為這個世界不給你機會。”

         大多數投資人透過每股盈利來判斷公司的年度表現,看看是不是相對於上一年度有了很大提升或創下新的紀錄。但因為公司通常會留存前一年度的部分或全部利潤,這就增加了公司的營運資本基數,自然就會提高每股盈利(在股本不變的情況下),因此僅僅看其盈利增長意義不大。

         在公司的淨利潤中,減去分紅,餘下的作為公司留存利潤。現在,將公司過去十年的留存盈餘加起來。接下來,算一算,公司目前的總市值與十年前的總市值之差。如果公司市值的上升少於公司留存的利潤,說明公司倒退了。如果公司能善用留存利潤,獲得超出平均水準的回報,那麼公司市值的上升將會多於留存的利潤總額。

         如果一間公司的盈利是上下波動的,就用長期利率去貼現這些利潤。如果股東盈餘顯示一個可預期的成長率,就用成長率作為貼現率。

~ data from 巴菲特之道(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8626460 的頭像
    s8626460

    The Beauty of Taiwan

    s8626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