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佛教又稱作上座部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之一(另一派別是大乘佛教)。

起源
         佛教發展於印度,後來向國外傳播發展,分成兩大系統:向北方流傳的,經過中央亞細傳到中國內地及西藏,再傳到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屬於北傳大乘佛教;向南方流傳的,傳到斯里蘭卡,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屬於南傳佛教。
         南傳佛教因其三藏及注釋使用巴利語,故又稱巴利佛教。也有人稱為南方佛教,因為這一系統的佛教,是由印度恆河流域向南方流傳,傳到斯里蘭卡,再傳到東北南亞,這些地區都在印度之南。如就所屬部派來分,凡是信仰上座部佛法及皈依教團的,都可稱為上座部佛教或南傳佛教,如盛行中國雲南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發展
         除著佛教在西元一世紀開始由印度向東方傳入,南傳佛教與大乘佛教同期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大量由梵文譯作中文的佛經,當中以安世高譯出大量南傳佛經。這些佛經為魏晉南北朝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其後南傳佛教在中國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蓋過。
         另一方面,南傳佛教亦傳至南亞和東南亞地區,西元前三世紀已傳入錫蘭的孔雀王朝,11世紀傳至緬甸阿努羅陀王朝,其勢力使南傳佛教滲入暹羅北部和中部地區。經過錫蘭於12世紀舉行第七次結集,整頓佛教教團,使上座部佛教於錫蘭臻於隆盛,期後透過比丘學習,傳返暹羅,促使當時素可泰王朝傾向南傳佛教。現今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有很多上座部佛教(當地教徒對南傳佛教的稱謂)教徒,當中泰國的上座部佛教徒佔該國佛教徒的90%。
         南傳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證的約在7世紀中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地區。最初經典只口耳相傳。約在11世紀前後,泰潤文書寫的佛經經緬甸傳入西雙版納,至南宋景炎二年傣文創製後始有刻寫貝葉經文。現在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稱可分為潤、擺庄、多列、左祗四派。

信仰特點
         南傳佛教比較固守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有觀點認為,釋迦牟尼創辦的佛教和西方宗教不同,是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的,不求助於神,認為神和人的區別只在於生命長短,同樣得落於輪迴,人的解脫在於自我的修煉,最終達到涅槃,由此逃脫輪迴,解脫痛苦。
         南傳佛教根據自己的經典不允許建立佛像,而是用腳印、法輪等象徵物來表示佛陀,並且進行禮拜。不過在近世受大乘佛教的影響,也開始修造佛像。
         當代的南傳佛教主要以斯里蘭卡所傳的上座部佛教為代表。
         南傳巴利語系佛教與漢傳大乘佛教具有錯綜的關係。在南傳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錄各種佛波羅蜜行的事跡,主張「心性本淨,為客塵染」,符合「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的初期禪宗思想。

主要經典
         南傳佛教的主要經典包含:《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這四部佛經合稱「四阿含」,是原始佛教基本經典,阿含乃「法歸」、「匯聚」之意,意思是說阿含經乃「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現代南傳佛教的主要經典就是五部《尼加耶》--《長部》、《中部》、《增支部》、《相應部》和《小部》。)
         一些南傳佛教徒認為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並不是釋迦牟尼親口所說的,而是後人假托釋迦牟尼佛之名的偽作,這些經典違背了佛陀的本意,屬於偽經。這就是大乘非佛說。

名稱的爭議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名稱是大乘佛教徒取的(大乘佛教認為對方只求自我的解脫而不願意度人,相對的大乘佛教自身注重度化眾生)。對於信奉南傳佛教的佛教教徒來說,他們認為大乘佛教教徒用上這些稱呼,有貶低他們所奉之教義之嫌,故此,他們不接受「小乘」這個稱號,至今他們自稱為「上座部佛教」。
         但亦有學者論文指出:「現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稱謂,則並不寓有褒貶之意。」

~ data from Wikipedi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8626460 的頭像
    s8626460

    The Beauty of Taiwan

    s8626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