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岩下雲方合,谷幽光未顯。

九曲洞 II

         2007年02月22日,花蓮之旅最後一天。清晨五點起床,盥洗後起程前進太魯閣。天未亮,9號省道蘇澳宜蘭方向湧現車潮。為了避開春節管制時間,早上七點前必須進入太魯閣。凌晨天候不佳,破曉前落下陣雨,影響遊訪心情。本來想從太魯閣入口開始,由東向西遊覽至天祥,然後經大禹嶺,接14甲省道,過合歡山、清境,於南投上高速公路到台南。不料昨晚合歡山飄雪,車輛須加裝鐵鍊方可進入。計畫窒礙難行,遂決定返程依原路而回。

         方入太魯閣國家公園,即感受到山水的美麗。尚未造訪此地前,總覺得波瀾壯闊是形容橫幅的澎湃氣度,但今天卻看見縱深的雄偉氣勢。北橫、中橫、南橫三大橫貫公路,原本認為南橫最峻奇,但仍遠不及太魯閣,想不到中橫東半部是如此險峻。穿越先人辛苦開鑿的隧道,絕壁高聳入天,幽谷奔流不暫歇,兩岸燕鳴啼不住,輕車已過萬重山。來到天祥,停車後行至白楊步道。山巒煙霧瀰漫,身處如夢似幻。步道位於天祥文山方向,過明隧道後左側。入口為幽暗的隧道,出隧道即現豁然開朗之勢。沿溪流緩步慢行,空氣清新芬芳。山壁岩層節理裸露,皺摺變形浮現,落石標誌四處可見。觀景台欣賞瀑布,遠看如銀絲飛練。

天祥


白楊步道 I


白楊步道 II


白楊步道 III


白楊步道 IV


白楊步道 V


         往九曲洞途中,於慈母橋暫歇。涼亭座落峭壁上,雲靄隨風飄蕩,頗有絕世孤寂之感。溪畔大理石質地溫潤、流線動感。九曲洞縱深千仞,溪道兩側峭壁狹聳,區段步道望不見藍天,果真名符其實一線天。立霧溪宛如利刃,切割大理石岩層,峽谷蜿蜒動線即是水痕。凭欄處,抬望眼,數百萬年的擠壓抬升與侵蝕切割,盡在面前,怎能令我不悸動呢? 生命是如此短暫、這般渺小,關懷人命的同時,不也應該疼惜這塊土地? 人有靈性,大自然何嘗沒有? 山在抬升,水在流動,萬物因而滋養。死後如果有魂,伴隨峽谷千萬年,看盡天地滄桑,不也是一種淒美?

慈母橋 I,青蛙石


慈母橋 II,大理石


九曲洞 I


九曲洞 III


九曲洞 IV


九曲洞 V


九曲洞 VI


布洛灣 I,太魯閣族編織


布洛灣 II,河階臺地


長春祠


悅來大飯店


台灣的生成及地體構造
         台灣是一個地處北半球西太平洋低緯度,四季氣候適宜,但多颱風、多地震的島國。要瞭解台灣的生成過程,必須先找到台灣板塊構造上的位置:
         1. 2000 萬年前(中新世早期):歐亞板塊東南邊緣的南海地殼在張裂過程中,向東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由海底火山所噴的來自地含的大量岩漿,冷卻硬化而成)的下面,並且被融化成岩漿,循著菲律賓海板塊西緣的裂隙上升形成了海底火山,即今日的呂宋島弧。
         2. 650 萬年前:不斷向西北方向移動的菲律賓海板塊向歐亞板塊擠壓,產生造山運動,使大陸棚逐漸地隆起,使台灣島浮出海面。
         3. 300 萬年前(上新世晚期):呈南北走向的呂宋島北側的火山島(即今日的海岸山脈)與大陸斜坡產生了碰撞,造成台灣島大規模地抬升,由主要來自歐亞大陸風化侵蝕霧構成的中央山脈更升高近四千公尺。由中央山脈東翼的太魯閣峽谷地區的岩層發現距今兩億多年前的古生代的化石,推測太魯閣可能是台灣最古老岩層出露的地方,並將太魯閣大理石的原岩與華南的石灰岩比對可斷定台灣是華南地塊的一部份。根據在地磁的研究上古生代時,華南地塊尚位於南半球的亞熱帶,後來大約在中生代初期,華南地塊才因板塊飄移作用移到現在的位置。但由於兩個板塊相擠壓所產生的褶皺變質過程使太魯閣峽谷的岩石種類複雜變遠大於華南地區的其他部分。
         4. 50 萬年前(更新世晚期):海岸山脈受到板塊的擠壓作用隆起海面,與中央山脈並行在台灣島的東側結束了它 2000 萬年以來處在海洋中的歷史。而花東縱谷別成為兩個板塊的分界線,就此形成一條又深又長的大斷層。若細分,花東縱谷從北至南包含了六條斷層,目前菲律賓海板塊自然以每年約 7 公分速率(每百萬年 80 公里),向西北前進,所以花東縱谷常常發生地震。且地上會裂很寬的縫,尤其在台東縣池上鄉大坡至錦園一帶,正位於池上斷層上,具有持續且緩慢的潛移破裂現象,當地的建築物、護坡、道路每隔幾年就必須整修重建。當潛移活動速率減慢或突然停止時,板塊擠壓作用的能量便會累積起來,導致日後地震的發生。所以長期觀測台灣地區51 條活動斷層的潛移活動及避免因地震或潛移的災害都是政府應盡的責任。
         5. 總之,台灣的弧陸碰撞引起的造山運動由北而南逐步發生,目前玉山主峰帶正處於造山運動的高峰期,而恆春半島才剛剛露出海面,最近的一萬年內最高抬升速率。每年可達六公厘。假以時日恆春半島及其南方海域的恆春海脊,也可能隆起至四千公尺,甚至更多,未來台灣島除了蘭嶼,綠島以及呂宋島弧繼續在台灣東部加附上來,台灣西部一帶也能繼續向南擴大。

泰雅族與太魯閣族
         花蓮縣境約有2萬多名太魯閣族人,從日據時代開始,就被併入泰雅族裡,在2004年正式脫離泰雅族成為第十二族。泰雅族人多分布在台北縣的烏來鄉、南投縣的仁愛鄉及宜蘭縣的南澳鄉等地,他們的語言、習俗及紋面文化都與居住在西部中央山脈山區及東部地區的太魯閣族不同,其中泰雅族人的紋面呈現的是「V字型」,太魯閣族則是「平直型」;泰雅族人以「醃肉」待客,太魯閣族人則是以「鮮肉」待客。



花蓮相簿

太魯閣國家公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8626460 的頭像
    s8626460

    The Beauty of Taiwan

    s8626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