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面積約78.40平方公里,是香港開埠最早發展地區,島上有商業和政治中心。

         香港島是大嶼山以外香港境內第二大島嶼。作為英國殖民地初期,較多人居住在香港島北岸,亦稱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以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進出香港的停泊地方。香港島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

         香港島行政區劃地區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

歷史
英治時期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西元1839年 ~ 西元1841年)中,由於清朝被英國打敗,被逼在西元1841年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給英國。

         西元1841年1月20日,英國的駐中國商務代表(未獲清廷承認)暨英國皇家海軍軍官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最先佔領香港島,並於水坑口(英文為Possession Point,意思是佔領點,故又譯「波些臣」)登陸,並稱香港島為「barren rock」(意即貧瘠的小島)。後來,英國人在香港的中環一帶駐腳,先建成香港第一條街道 - 荷里活道,並把中環一帶發展成行政和商業中心。19世紀至20世紀初,香港主要是以商業貿易為經濟主軸,幾乎所有公司都在中環一帶進駐,中環成為當時香港島的商業中心區。此外,香港島還有很多高級住宅區,像中環山上的半山區、太平山頂和淺水灣都是當時開始發展的。

         西元1842年,清朝與英國再簽訂《南京條約》,香港島正式成為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之一。

日軍侵領
         1930年初,英軍意識到日軍可能會攻佔香港,加上黃泥涌峽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所以興建了大規模的防禦工事,包括皇家炮兵第5AA高射炮陣地、榴彈炮炮台以及多個機槍堡等。西元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而日軍於12月18日成功搶灘香港島北角,12月19日已抵達黃泥涌峽。當時英軍第3義勇軍步兵連第7、8、9排,少量蘇格蘭營及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部隊D連,為扼守這個通往香港島南部的要道以及黃泥涌水塘,與日軍爆發激戰。雖然英軍的頑強防守使日軍有600多人傷亡,並使義勇軍第3連成為抗戰英雄,但日軍於12月23日終於佔領黃泥涌峽。由於英軍已經無險可守,加上香港另一主要山峽灣仔峽於12月24日亦失守,惟有選擇投降,結束了香港保衛戰,並開始了香港日治時期。

戰後時期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島人口急增,由於中環一帶土地不敷應用,香港島不少地方都開始發展,如北角、筲箕灣、香港仔和黃竹坑。這些新開發地區為昔日的工廠區,自製造業式微後,由於香港島的地價租金一直遠比九龍對岸的高,所以慢慢地香港島的商業中心除了在中環外,還有灣仔和銅鑼灣一帶。

地理及行政區劃分
         香港島的行政分區有:
    * 中西區:包括金鐘、中環、西環(西營盤、石塘咀、堅尼地城、摩星嶺)、太平山、薄扶林、大小青洲等地方。
    * 灣仔區:包括灣仔(渣甸山、灣仔峽)、銅鑼灣、跑馬地、大坑等地方。
    * 東區:包括炮台山、北角、鰂魚涌、西灣河、筲箕灣、柴灣及小西灣等地方。
    * 南區:包括香港仔、鴨脷洲、鋼綫灣、薄扶林、黃竹坑、深水灣、淺水灣、赤柱、大潭及石澳等地。當中的鴨脷洲和鴨脷排等十多個島嶼。

註:香港島不屬於香港的離島區。

         西元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亦曾使用「港島中」、「港島東」、「港島南」及「港島西」分區。

地理
         香港島位於香港南部,北緯22.2度,東經114.2度。香港島面積約78.40平方公里,佔全香港面積大概7%,是香港第二大島嶼,排於大嶼山之後。島上平地主要集中在北部一列狹長海旁土地,由堅尼地城一直伸展至小西灣;而香港島的主要經濟發展也集中於北部沿岸地區,故此香港島北面的土地從香港開埠以來多年一直依賴填海工程而增加。

         香港島的北面與九龍半島相隔著維多利亞港,現時共有三條過海行車隧道及三條過海鐵路接駁港九兩岸,中間亦有港內線渡輪行走。本來銅鑼灣對出海域有一奇力島,在西元1955年興建新的銅鑼灣避風塘時與香港島連接,當時奇力島由波斯富街尾一直築海堤得以接連。西元1969年至西元1972年,為興建紅隧入口,灣仔及銅鑼灣北進行了另一次填海工程,遂發展成今天的地貌。

山峰
         香港島地形山多平地少,最高點為海拔552米的扯旗山(即太平山)。

水文
         香港島水系列表:
    * 雲爛坑
    * 黃竹坑
    * 打石石澗
    * 龍爛坑
    * 銀坑
    * 遊龍坑
    * 風門石澗
    * 金鴨石澗
    * 賽西湖水塘
    * 薄扶林飛瀑
    * 西孖肚坑
    * 薑花澗
    * 深水灣石澗
    * 紫深石澗
    * 紫淺石澗
    * 紫潭石澗
    * 雙潭石澗
    * 渣大石澗
    * 畢潭石澗
    * 小馬坑
    * 老虎坑
    * 潭崗石澗
    * 柴大石澗
    * 太古水塘
    * 藍塘水塘
    * 西柏石澗
    * 柏畢馬坑
    * 寶馬石澗
    * 柏柴坑
    * 馬東上坑
    * 馬東下坑

鄰近島嶼
         香港島東面為東龍洲,中間以藍塘海峽相峙。而南面主要為南丫島、鴨脷洲及蒲台群島等島嶼,而當中的鴨脷洲與香港仔隔著香港仔海峽對望,中間以鴨脷洲大橋連接。南丫島發電廠則為整個香港島供應電力。香港島的西北面有兩個小島,分別為青洲及小青洲,合稱大小青洲,與香港島中間隔著硫磺海峽。政府原計劃將青洲以填海方式連接香港島,並發展成為全新住宅區,同時建議作為以青洲作發展10號幹線中連接大嶼山的海底隧道的起點。然而,在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對下,有關計劃已擱置。目前兩個島上均無居民。

人口
         西元2000年,香港島人口有1,367,900人,約全香港人口的1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000人,高於整體密度(每平方公里7,000人)。

         據西元1841年5月15日《香港轅門報》(Hong Kong Gazette)所載香港島在開埠伊始人口分佈情況,島上除去無人居住廢村,共有16條村,其中包括「紅香爐」,有居民50名、赤柱2000名、筲箕灣1200名、黃泥涌300名、香港村200名、亞公岩200名、石澳150名、土地灣60名之後,而在掃桿甫10名、西灣30名、石塘咀25名等。

旅遊
         香港島有很多特色旅遊景點,像太平山頂、香港海洋公園、中環、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香港仔、淺水灣、赤柱等都是聞名中外旅遊點。

康樂及保育
         香港島地勢較高的中心地帶,除摩星嶺、山頂、黃泥涌峽和部分渣甸山之外,大都屬於郊野公園範圍,包括龍虎山郊野公園、薄扶林郊野公園、香港仔郊野公園、大潭郊野公園、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份)和石澳郊野公園。除了給遊人享受郊遊樂趣之外,郊野公園為香港島「市肺」,並確保集水區不受城市污染。園內的薄扶林水塘、香港仔水塘和大潭水塘和黃泥涌水塘為香港早期主要食水來源。

         香港島主要遠足徑為港島徑,全長共50公里,分為8段。起點位於山頂爐峰峽,而終點則為大浪灣。跨越港九新界的衛奕信徑的第一和第二段亦途經大潭郊野公園和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份)。

         除郊野公園之外,香港島鶴咀亦設有香港的唯一一個海岸保護區──鶴咀海岸保護區。

         郊野公園和海岸保護區均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

         香港島有多個泳灘,包括深水灣、淺水灣、中灣、南灣、舂坎灣、聖士提反灣、赤柱正灘、夏萍灣、龜背灣、石澳、大浪灣,為進行水上活動熱門地點。泳灘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交通
陸上交通
         由於香港島發展集中於北岸,故交通也以北部較為發達。

         港鐵港島綫與香港電車路線均於島的北部沿岸地區來回行駛,貫通東、西各區成一橫線。電車東行只到筲箕灣,西行卻至堅尼地城一帶,另有路線南至跑馬地;港鐵東行至柴灣,西行只至上環。兩種公共運輸工具互補不足。港鐵正發展西港島綫將現有鐵路路線延至堅尼地城,預計於西元2013年落成啟用。山頂纜車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公共運輸服務,來往太平山頂、半山區及中環,亦是吸引不少遊客乘搭。此外,香港島交通還依賴著巴士、小巴等交通服務,尤其是南區和半山等沒有大型運輸工具的地區。

跨海交通
         由於香港島四面環海,對外交通方面非常重要,香港島主要依靠海底隧道穿過維多利亞港連接九龍半島,再往各區。現時共有3條行車過海隧道,分別為香港海底隧道、東區海底隧道和西區海底隧道,以及3條港鐵路線東涌綫、荃灣綫和將軍澳綫和機場快綫。第四條過海行車隧道及第四條過海鐵路目前正在計劃中,以疏導目前擠塞的交通。

         而連接香港島和鴨脷洲的鴨脷洲大橋於1980年落成,使鴨脷洲與港島其他地區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海上交通
         海上運輸方面,香港島設有多個渡輪碼頭,主要集中於中環、灣仔和北角,設有頻密的渡輪航班來往九龍及離島,在上環亦同時設有往的離境碼頭。

         維多利亞港內亦設有一些公眾碼頭,如知名的皇后碼頭,主要供小型駁船、遊艇、觀光船等作上落客服務。亦有小量的補給和貨物轉運。

往九龍航線
         前往九龍的渡輪服務稱為「港內線」,即以維多利亞港內的航線。有一段長時間大部份航線由油麻地小輪提供服務,主要路線有北角至觀塘、九龍城及紅磡及中環至佐敦道碼頭、大角咀及深水埗。1980年代初期,港島東區至中環的交通十分擠塞時更曾開辦由太古城至中環的非過海渡輪服務,至地鐵港島綫通車後取消。早期渡海小輪的服務時間至午夜止,在海底隧道及通宵過海巴士前現前,停航後市民只能等待第2天早上過海,又或者乘搭收費較昂貴且危險的「嘩啦嘩啦」電船。

         1990年代起,由於陸上交通事業發達,香港政府對渡輪事業沒有大力支持,現時僅剩下7條航線:北角至觀塘、九龍城及紅磡;中環至紅磡、及尖沙咀,以及灣仔至紅磡及尖沙咀航線,分別由新渡輪及天星小輪營運。小型航線則有海祐小輪經營的中環至尖沙咀東飛翔船服務(已停航)及珊瑚海船務經營的西灣河至三家村及觀塘航線。

往離島航線
         往離島航線稱為「港外線」。幾乎均集中在中環碼頭,前往的地區包括馬灣、愉景灣、梅窩、坪洲、長洲及南丫島,由多家公司分別經營。有部份市民選擇遷入離島,每天都乘搭渡輪前往中環一帶上班。

         此外,一些地區亦設有街渡,以小型渡輪接載乘客前往一些客量不高的地方,以作輔助一般渡輪服務,彈性較大。例如香港仔設有街渡航線前往鴨脷洲及南丫島:
    * 香港仔小輪:香港仔↔鴨脷洲
    * 全記渡:香港仔↔南丫島索罟灣(經模達灣)
    * 翠華船務:香港仔↔南丫島榕樹灣(經北角村)

往境外航線
         位於上環的港澳客輪碼頭為前往澳門/氹仔以及廣東省中山、珠海、廣州番禺、深圳蛇口等多個中國內地地區的海上交通樞紐,設有多條高速客輪航線服務。碼頭天台亦設置直昇機停機坪,提供來往港澳的直昇機航班,來往香港及澳門只需15分鐘。

未來發展
         港島南區是香港十八區唯一未有鐵路服務地區,因此南區居民一直大力爭取香港地鐵能夠伸延至南區。早於西元2003年地鐵公司已開始研究該計劃,但一直未能落實。為回應南區居民長久以來對改善交通及要求更多公共運輸工具選擇的強烈訴求,政府承諾南港島綫將於西元2011年動工,西元2015年前完成。

         南港島綫分為東西兩段,總長7公里,服務海洋公園、黃竹坑、鴨脷洲、香港仔、華富邨及數碼港,預計造價超過70億港元。預期南港島綫落成後,能夠舒緩區內交通壓力,並促進區內發展,尤其是旅遊業。

法定古蹟
    * 港島大浪灣石刻
    * 半山區列堤頓道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主樓
    * 中環都爹利街石階及煤氣路燈
    * 中環花園道梅夫人婦女會主樓外部
    * 銅鑼灣天后廟
    * 舊總督山頂別墅守衛室
    * 舊赤柱警署
    * 中環荷李活道中區警署
    * 中環舊最高法院外部
    * 中環亞畢諾道前中央裁判司署
    *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外部
    * 中環奧卑利街域多利監獄
    * 黃竹坑石刻
    * 香港大學大學堂外部
    * 中環紅棉路舊三軍司令官邸
    * 香港大學孔慶熒樓外部
    * 中環炮台里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 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外部
    * 柴灣羅屋
    * 中環上亞厘畢道香港禮賓府
    * 舊灣仔郵政局
    * 中環花園道聖約翰座堂
    * 上環堅巷舊病理學院
    * 中環堅尼地道聖約瑟書院北座及西座
    * 舊上環街市
    * 鶴咀半島鶴咀燈塔
    * 半山區司徒拔道45號景賢里
    * 青洲燈塔建築群
    * 薄扶林水塘6項歷史構築物
    * 大潭水塘22項歷史構築物
    * 黃泥涌水塘3項歷史構築物
    * 香港仔水塘4項歷史構築物

~ data from wik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8626460 的頭像
    s8626460

    The Beauty of Taiwan

    s8626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