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漫遊安平老街、安平小砲台。

         母親不希望兒子變成宅男,於是被帶到安平走走。開台第一街的安平老街,人潮摩肩接踵,好不熱鬧。永泰興擠滿購買蜜餞的遊客,金泉興的童玩雜貨喚起兒時記憶。老街的一些建築,門楣仍懸掛著劍獅、太極鏡,以求避邪鎮煞。獅面咬劍的造型各異,隨著傳統民居改建,悄悄消失不見。



         轉往安平小砲台,主體建於清道光年間,面向台江內海,與西岸的四草砲台形成犄角,共同護衛台灣府城及據守安平大港。伴隨時光流逝,砲台及護堤靜靜矗立。


* 古蹟名稱
安平小砲臺
* 古蹟位置
台南市安平區西門里安平小段1006之七地號
* 重要價值
位在台灣城殘蹟西側,砲台護城石堤呈狹長狀南北延伸,安平小砲台包括砲台主體及北面的護城石堤。 砲台主體位在水池公園旁,為花崗石、卵石砌成,南北西面有有六個磚造雉堞,其下有地下彈藥庫的設置,砲台地面為油面磚,台上原為英式B.P.九磅彈前膛鐵砲,現在所見的砲已非原物;北面的石堤以咾咕石堆砌,三合土填築而成,留有射口,射口設有柵門擋水,石堤前半部深入民宅與王城西社區活動 中心空地而緊鄰民宅;後半部則是以舊砲台為主的石堤,隔道路臨廣場、低矮的民宅、與幼稚園、天主堂,西側為魚塭,形成線形防禦系統。
* 歷史延革
臺灣府城西側,即昔臺江內海,外緣百連綿的南北沙汕二道,長約百餘里。其中號稱天險的鹿耳門,自從清道光二年壬午(西元一八二二年)起,便逐漸淤塞,進而積沙成陸,成為廢港。整個商業重心及設防要地,因而轉移到南方的安平大港。做為南汕之自的安平,東障府城,西扼四草,北阻郭賽,南控七鯤身,海防地位極為重要。

道光二十年庚子(西元一八四0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為防英軍竄入臺洋,命臺灣道姚瑩嚴防滋擾。姚瑩在查勘了全臺的砲臺形勢後,上呈《臺灣十七日設防圖說狀》,建議在主要及次要的海口十七處,分別設防。當時安平地區計設有:大港砲臺、紅毛城砲臺、天后宮砲臺、安海頭砲臺、灰窟尾砲臺。安平小砲臺即為其中之一。

當時議建的廠臺和砲墩,多以竹簍、麻袋貯沙土壘砌。但是,翌年興工時,為顧及經久耐用,改砌石牆。砲臺配備除了原有兩千肋以下鑄鐵砲外,並從內地發運新鑄八千肋大砲八八千勘大廠,分別安置在安平、雞籠及滬尾三口。由於砲的威力較大,所以另砌砲臺承安重砲。廠牆高六尺,上做雉堞,垛口高三尺;砲臺長八丈,寬五丈,四週用實心砌造。
* 區  域
安平區
* 等  級
三級古蹟



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

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8626460 的頭像
    s8626460

    The Beauty of Taiwan

    s8626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