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鹿野苑(Sarnath)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

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upa)、紅袍僧人、打坐靜修
鹿野苑(Sarnath)05

         喬達摩·悉達多(Siddhārtha Gautama)為古印度(India)釋迦族人,生於尼泊爾南部,是佛教創始人,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之聖者」)、佛陀(意為「覺悟者」)。

         釋迦牟尼(Buddha)的父親是劫比羅城淨飯王,所以貴為王子的他,從小在宮中過著舒適的生活。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感受與一般人不同,對自己、對世界有更多、更深的困惑與不安。29歲那年是他一生的轉捩點,外出巡遊時,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故經常在閻浮樹下沉思,但不得離苦之道,於是在某個月夜乘馬出家修道。

         釋迦牟尼遍訪名師,仍得不到解脫的境界。他與五比丘在森林裡苦修6年,忍受飢餓痛苦,身形枯槁且精疲力竭,了解苦行無法獲得解脫。於是他放棄苦修,喝了牧羊女奉獻的乳糜之後,來到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樹下打坐靜思。他發誓若不能大徹大悟,終身不起,冥想三天三夜,突然得以覺悟,找到解脫之道。在附近繼續思考七七四十九天,之後他就開始傳道。

         釋迦牟尼出家修行時,有五位宮內隨從一同出家。當釋迦牟尼放棄苦修,喝了牧羊女奉獻的乳糜之後,五位隨從誤會他受不了苦而放棄,於是離開他到鹿野苑繼續苦修。當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覺悟成佛後,開始找尋需要、期望聽法的人。他前往距離兩百多公里遠的鹿野苑,找到原來的五位隨從,為其講演佛法,五位隨從因此有所證悟,隨即出家為五比丘僧。在接下來的雨季中,佛陀在鹿野苑傳法,僧團逐漸擴大。所以鹿野苑成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在這裡釋迦牟尼第一次傳授佛法,佛教的僧團也在此成立。

         今日的鹿野苑,除了答枚克佛塔依然高聳外,牟拉甘陀庫底精舍(mulagandhakuti vihara)、阿育王石柱(Pillars of Ashoka)皆被入侵的穆斯林破壞,徒留廢墟供人憑弔。一些紅袍僧人以及台灣的進香團在答枚克佛塔附近打坐靜修,氣氛莊嚴祥和。仰望高塔,思索種種軼事,當生活不虞匱乏,自然追求更高的精神層面,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釋迦牟尼拋妻棄子,捨離榮華富貴,超脫紅塵俗世,留下寶貴的思想,深深的影響人們。

         離開鹿野苑時,一位小女孩向我乞討,好奇她鼻子的金飾,嘗試轉移話題,忍心沒有給錢。一塊美金不多,但得到一次,就會乞討更多次,如此不能幫助她,反像是在傷害她。其實,直到現在,內心仍然迷惘,怎樣做才算功德圓滿。

註: 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藍毗尼、悟道之處菩提伽耶、第一次五比丘講說佛法的鹿野苑以及涅槃之地的拘屍那羅合稱為佛教四大聖地。
     牟拉甘陀庫底精舍為釋迦牟尼在頭一個雨季的停留地。
     阿育王石柱是西元前三世紀時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在今北印度地區豎立的一系列紀念柱,目的為銘記征略、弘揚佛法。
     鹿野苑與五比丘迎佛塔(Chaukhandi Stupa)相距約1公里遠。

Reference: 鹿野苑佛教印度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印度歷史阿育王石柱阿育王

印度行跡和交通工具
地圖_印度行跡

鹿野苑遺跡
鹿野苑(Sarnath)01

正在整修的答枚克佛塔
鹿野苑(Sarnath)02

Dharmarajika Stupa,西元前三世紀時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所建,現只剩斷垣殘瓦
鹿野苑(Sarnath)03

鹿野苑(Sarnath)04

鹿野苑(Sarnath)06

阿育王石柱遺跡,原高15公尺,底部仍在原址,石柱上的四面獅像現移入博物館中
鹿野苑(Sarnath)07

         更多照片放在印度相簿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8626460 的頭像
    s8626460

    The Beauty of Taiwan

    s8626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