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言隻字(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對於市場的本質,巴菲特和索羅斯的看法是相同的。
         兩人更重視的是不賠錢,而不是賺錢。他們從來不做分散化投資: 對某一投資對象,他們總是能買多少就買多少。
         他們的成功與他們預測市場或經濟未來走勢的能力絕對沒有任何關係。

         致命投資信念一: 要想賺大錢,必須先預測市場的下一步動向。
         現實: 在對市場的預測上,成功的投資者並不比你我強。

         致命投資信念二: "權威"信念 - 即便我不會預測市場,只有其他人會,而我要做的只是找到這麼一個。
         現實: 如果你真的能預見到未來,你是站在房頂上大聲談論它,還是緊閉嘴巴,開一個佣金帳戶然後大發橫財?

         致命投資信念三: "內部消息"是賺大錢的途徑。

         致命投資信念四: 分散化。
         根據喬治•索羅斯所說,重要的不是你對市場的判斷是否正確,而是你在判斷正確的時候賺了多少錢,在判斷錯誤的時候又賠了多少錢。索羅斯的成功要訣與巴菲特的完全一樣: 用大投資創造遠高於其他投資潛在損失的巨額利潤。

         致命投資信念五: 要賺大錢,就要冒大險。
         像企業家一樣,成功投資者們知道賠錢比賺錢容易。這就是他們更重視避免損失而不是追逐利潤的原因。

         致命投資信念六: "系統"信念: 某些地方的某些人已經開發出了一種能確保投資利潤的系統 - 技術分析、原理分析、電腦化交易、江恩三角(Gann triangles),甚至占星術的神秘結合。

         致命投資信念七: 我知道未來將會怎樣 - 而且市場"必然"會證明我是對的。

         投資法則一: 永遠不要賠錢。
         投資法則二: 永遠不要忘了法則一。 - 沃倫•巴菲特
         "先生存,再賺錢。" - 喬治•索羅斯
         失敗的投資者唯一的投資目標就是"賺大錢"。結果,他常常連本錢都保不住。
         一般來說,保住資本就不賠錢。它被看做是一種限制性策略,會限制你的選擇。
         如果你投資於"高概率事件",你幾乎肯定能盈利。而損失風險微不足道 - 有時候根本不存在。
         如果你損失了投資資本的50%,你必須將你的資金翻倍才能回到最初的起點。
         保住資本不僅僅是第一個制勝投資習慣。它還是投資大師帶入投資市場的其他所有法則的基礎,是他們整個投資策略的基石。

         "在金融市場上生存有時候意味著及時撤退" - 喬治•索羅斯
         "如果證券的價格只是它們真正價值的一個零頭,那購買它們毫無風險" - 沃倫•巴菲特
         失敗的投資者認為只有冒大險才能賺大錢。
         風險與知識、智力、經驗和能力有關。風險是有背景的。
         投資大師關注的不是利潤,而是必然帶來利潤的衡量方法: 也就是他們的投資標準。
         有趣的是,在市場崩潰的時候,職業投資者們往往會突然發現保住資本的重要性並持"觀望"態度 ... 而遵循第一條投資法則"永遠不要賠錢"的投資者卻反其道而行之,踴躍的參與市場交易。
         四種風險規避策略是:
         1. 不投資。
         2. 降低風險(沃倫•巴菲特的主要方法)。
         3. 積極風險管理(喬治•索羅斯駕輕就熟的一種策略)。
         4. 精算風險管理。
         作為一位生存大師,索羅斯的父親交給他三條直到今天還在指引他的生存法則:
         1. 冒險不算什麼。
         2. 在冒險的時候,不要拿全部家當下注。
         3. 做好及時撤退的準備。
         如果你被個人情緒左右了,那麼你在風險面前是極為脆弱的。被情緒征服的投資者(即便從道理上講他完全知道事情出錯時應該去做些什麼)常常畏手畏腳,無休止的苦思應該怎麼做,為了緩解壓力,他們往往以撤退(通常以賠本價)收場。
         索羅斯確信他也難免犯錯,這種信念壓倒了他的其他所有信念,是他的投資哲學的基礎。
         一個企業的帳面價值是衡量其內在價值的基本依據。格雷厄姆的理想投資對象是那種市場價格遠比資產變現額或清算價值要低的企業。
         投資大師不相信風險和回報是對等的。它只在平均利潤期望值為正的前提下投資,因此他的投資風險很小,或根本沒有風險。

         "財富是一個人的思考能力的產物。" - 安•蘭德(Ayn Rand)
         "大多數人寧肯去死也不願思考。許多人確實是這樣死的。" -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失敗的投資者沒有投資哲學,或相信別人的投資哲學。
         "有一套核心哲學是長期交易成功的根本要素。沒有核心哲學,你就無法在真正的困難時期堅守你的立場或堅持你的交易計劃。你必須徹底理解、堅決信奉並完全忠實於你的交易哲學。為了達到這樣的精神狀態,你必須要做大量的獨立研究。一種交易哲學不可能從一個人的身上傳遞到另一個人的身上,你只能用自己的時間和心血去得到它。" - 理察德•德里豪斯(Richard Driehaus)
         格雷厄姆曾在1934年的證券分析中寫道: 華爾街從來不問"企業賣多少錢",幾乎讓人難以置信,這應該是考慮購買股票時要問的第一個問題。
         要判斷一支股票是便宜還是標價過高,真正重要的參考依據不是它今年的市盈率 ... 這是避免損失並獲取豐厚利潤的關鍵之所在。
         在"能力範圍"內,費希爾尋找著符合他的全部"四維標準"的企業。這四維是:
         1. 它們必須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是行業內成本最低的生產商,並(或)有出眾的生產、財務、研發和營銷技巧。
         2. 它們必須有超凡的管理,在他看來,這是超凡成果的根本原因。
         3. 它們的業務特色必須能夠確保它們目前的超出行業平均水準的利潤、資產收益率、利潤率和銷售增速將會保持一段時間。
         4. 它們的價格必須有吸引力。
         費希爾會與那些和企業有接觸的人(客戶、消費者和供應商)交談,與企業過去的僱員交談,但最重要的是與企業的競爭者交談。一名執行官可能不願意向你透露有關本公司的太多信息,但他會高高興興的把他所知道的有關競爭者的情況統統告訴你。
         那麼在費希爾看來,什麼時候才是最佳賣出機會呢? 如果你購買一支普通股的決策是正確的,那麼賣掉它的時機是 - 幾乎永遠不賣。
         費希爾說只有在三種情況下才需要拋售股票。第一,你發現你犯了一個錯誤,那家公司根本就不符合你的標準; 第二,那家公司不再符合你的標準,比如一個能力較差的管理班子接管了公司,或者公司已經成長得太過龐大以致於發展速度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快於整個行業; 第三,你發現了一個絕好的投資機會,而你抓住這個機會的唯一辦法就是首先賣掉其他一些股票。
         當企業犯了錯誤,而當年的收益隨著失誤成本的上升而下降到遠低於先前估計的水平時,投資界總是立刻做出降低企業管理質量評級的一致反應。結果,該年度的低收益反而會創下歷史最低的市盈率,放大收益下降的影響。股價往往會下降到非常便宜的程度。而企業管理隊伍如果就是曾在其他年份大獲成功的那支隊伍,它在未來的成敗機率仍將保持不變,這就是機會之所在。由表現不穩定的人領導的企業的股價,可能會在某個特殊的重大錯誤公之於眾時跌到非常低的程度。
         當泰銖崩潰,泰國企業的債務規模驟然膨脹 - 如果以泰銖衡量的話。基本面變化了。目睹這一切,投資者們狂拋泰國股票。在他們撤出的同時,外國人也將泰銖兌換成美元帶回了家中。泰銖進一步貶值。看起來無力償還的泰國企業越來越多。泰國人和外國人都在不停拋售。泰國企業開始削減成本,大量解僱工人。失業率急遽上升,勞動者的可支配收入減少,而那些仍有錢可花的人也出於對不確定的擔心而持幣觀望。泰國經濟迅速衰退,許多泰國大企業,甚至是那些沒有太多美元債務的企業,也開始顯得越來越岌岌可危。隨著泰銖的貶值,泰國經濟陷入了低迷,於是泰銖繼續貶值。市場價格的變化導致了市場價格的變化。

         失敗的投資者沒有系統,或者不知檢驗和個性化調整的採納了其他人的系統。(如果這個系統對他不管用,他會採納另一個還是對他不管用的系統。)
         索羅斯的目標是以市場先生的情緒波動中獲利。他將他的投資決策建立在有關事件未來進展的一種假設上。他衡量的是這種假設的可靠性和事件的過程。
         巴菲特的投資方法的核心是判斷一家企業的價值。為了判斷企業價值,他設定了一套明確的標準。
         第一條標準是: "我了解這家企業嗎?"
                            對巴菲特來說,一家企業的價值就是它的未來收益的現值。因此,他希望判斷出一家企業在未來10到20年內的收益。而如果你不了解這家企業,你就做不到這一點。
                            但正像索羅斯所寫: 你不可能對一家必須時刻需要技術創新的公司的長期價值做出可信的評估。
                            聚焦於"我了解的企業"也決定了巴菲特的"能力範圍"。而只要他留在這個範圍內,他的投資風險就是微不足道的。
         第二條標準是: 管理層有沒有合理的分配資本。
                            在巴菲特看來,一名首席執行官的最重要的任務是合理的分配資本: 確保企業為它的擁有者們(股東)賺取盡可能多的利潤。如果一家合理營運的企業不能將盈餘現金投到有利可圖的地方,它就會通過提高紅利率或回購股份把這些錢還給股東們。
         第三條標準是: 如果管理層不變,我願意購買這家企業嗎?
                            一家企業的未來主要依賴於它的管理質量。
         第四條標準是: 這家企業有理想的經濟特徵嗎? 這些特徵可維持嗎?
                            巴菲特只對其他類型的行業感興趣,也就是那些擁有某種能將競爭者隔絕在外的"護城河"的行業。
                            避開受管制的行業,因為對這樣的行業來說,決定價格和(或)淨資產回報率的是政府而不是企業。
                            避開資本密集型行業,投資於那些靠現金流、利潤或非常少的貸款就能滿足資金需求的企業。出於同樣的原因,還得避開有沉重債務負擔的企業。
                            避開沒有定價權利的平凡企業。
         第五條標準是: 它有超常的淨資產回報率嗎?
                            它的淨資產回報率越高,它的收益在投資的利潤就越多。它的淨資產回報率越高,它的價值增長就越快。
                            正因如此,巴菲特說他寧願擁有一家賺15%利潤的價值1000萬美元的企業,也不願擁有一家賺5%利潤的價值1億美元的企業。
         第六條標準是: 我對它的價格滿意嗎?
                            對巴菲特來說,一家企業的價值不在於它明天的股市市值,而在於它的未來收益。
                            索羅斯說: "我想買3億美元的債券,所以我得先賣掉5000萬美元的債券。""你想買3億美元的債券。"馬克斯(索羅斯的學生之一)提醒索羅斯。"是的,"索羅斯回答說,"但我想先看看市場的反應。"(加了重音)
                            如果可口可樂的股票在巴菲特開始購買後下跌,巴菲特會怎麼做? 如果他認為5.22美元是個划算的價格,那麼3.75美元的價格顯然更加划算,因此他可能進一步大量買入。
                            索羅斯的方法恰恰相反。如果他購入的某種資產的價格下跌了,市場是在告訴他他錯了,因此他會撤退。如果價格上漲,他會買入更多,因為市場證實了他的假設。

         "分散化是無知者的自我保護手段。對那些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的人來說,它幾乎毫無意義。" - 沃倫•巴菲特
         失敗的投資者沒信心持有任何一個投資對象的大頭寸。
         投資組合的分散化(或集中化)程度與用在選股上的時間和精力直接相關。分散化程度越高,用在每一次決策上的時間就越少。
         但投資大師不怕風險,因為他們努力而又積極的迴避著風險。恐懼源自結果的不確定性,而投資大師只有在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會得償所願的時候才會投資。
         "如果這支股票上漲,你就繼續買。不要管頭寸在你的投資組合中佔到了多大比例。如果你判斷正確,你就該多買。"對索羅斯來說,投資成功來自於"保住資本和全壘打"。

         "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是什麼? ... 是複利。" - 艾伯特•愛因斯坦
         失敗的投資者忽視或不重視稅收和其他交易成本對長期投資效益的影響。
         設想一下伯克夏公司只有一美元。我們將這一美元投入到一種證券中,到年末,該證券的價格已經翻倍,於是我們拋售獲利了。再設想一下我們在接下來的19年中每年都用稅後收益重覆這個過程,每次都能獲得一倍的利潤。那麼到第20年末,我們已經在34%的資本收益稅率下向政府支付了13000美元,自己留下了25250美元。還不錯。但是,如果我們只做一次投資,一次在20年中市值翻倍20次的投資,我們的資產將增加到1048576美元。如果我們在這時候變現,我們大約會繳納356500美元的稅,留下692000美元。
         差異如此之大僅僅是因為納稅時間不同。有趣的是,政府在兩種情況下的收入之比同我們一樣都是27:1(356500美元比13000美元),儘管它得等上20年才能拿到錢。
         提高財富增速的方法之一是降低稅額和其他交易成本。考慮到複利的魔力,今天所省下的少量資金可能在長期內對你的淨資產產生巨大的影響。

         "同上帝一樣,市場會幫助那些幫助他們自己的人。同上帝不一樣的是,市場從不原諒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 - 沃倫•巴菲特
         失敗的投資者沒有認識到對自身行為的深刻理解是成功的一個根本性先決條件。很少認識到盈利機會存在於(而且很有可能大量存在於)他自己的專長領域中。
         用沃倫•巴菲特的話說: "關於你的能力範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這個範圍有多麼大,而是你劃定的邊界有多麼合理。"

         "如果你不懂它,那就別做它。" - 沃倫•巴菲特
         "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 - 拉里•海特(Larry Hite)
         失敗的投資者沒有標準,或採納了別人的標準。無法對自己的貪欲說"不"。
         正如沃倫•巴菲特所說: "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重要的不是他們知道多少,而是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認識自己不知道什麼。"

         "如果我對一家公司感興趣,我會購買它的每一個競爭對手的100股股票,以便得到他們的年報。" - 沃倫•巴菲特
         "探索就是看其他人已經看到了什麼,想其他人已經想到了什麼。" - 聖喬其(Szent-Györgyi)
         失敗的投資者總是尋找那種能讓他一夜暴富的"絕對"好機會,於是經常跟著"本月熱點消息"走。總是聽從其他某個所謂"專家"的建議。很少在買入之前深入研究一個投資對象。他的"調查"就是從經紀人和顧問那裏得到最新的"熱點"消息。
         巴菲特說他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在堪薩斯城鐵路調車場數油罐車的數量。不過他並不是在考慮購買鐵路股。他感興趣的是歷史悠久的斯圖德貝克公司(Studebaker Corp.),因為它生產STP,一種非常成功的汽油添加劑。這家公司不會把STP的詳情告訴巴菲特。但巴菲特知道它的基本成份來自美國聯碳公司(Union Carbide),也知道生產一罐STP要用掉多少這種成分。這就是他去數油罐車的原因。當油罐裝運量上升,他購買了斯圖德貝克的股票,後來,該股從18美元一直漲到了30美元。
         巴菲特甚至說: "你必須獨立思考,高智商的人無意識的模仿其他人的現象一直令我吃驚。我從不曾通過和其他人談話而得到什麼好點子。"

         "訣竅是: 如果無事可做,那就什麼也不做。" - 沃倫•巴菲特
         "索羅斯的秘訣是什麼? 首先就是無限的耐心。" - 羅伯特•斯萊特(Robert Slater)
         失敗的投資者任何時候都必須在市場中有所行動。
         同典型的基金經理不一樣的是,如果持資觀望是更明智的做法,他們不會去購買"防禦性"股票(比如那些在行情不景氣時損失低於市場整體損失水平的股票)。

         失敗的投資者遲疑不決。

         "在我進入之前,我就知道何時退出了。" - 布魯斯•柯凡納(Brouce Kovner)
         失敗的投資者很少有事先確定的退出法則。常常因擔心小利潤會轉變損失而匆匆脫手,因此經常錯失大利潤。
         在退出時機上,巴菲特、索羅斯和其他成功投資者都會採用以下6種策略中的某一種或幾種:
         1. 當投資對象不再符合標準時。
         2. 當他們的系統所預料的某個事件發生時。
         3. 當他們的系統所得出的目標得到滿足時。某些投資系統會得出某項投資的目標價格,也就是退出價格。這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法的特徵。格雷厄姆的方法是購買價格遠低於內在價值的股票,然後在他們的價格回歸價值的時候(或兩三年後依然沒有回歸價值的時候)賣掉他們。
         4. 系統信號。這種方法主要由技術交易者採用。他們的出售信號可能得自特定的技術圖表,成交量或波動性指標,或者其他技術指標。
         5. 機械性法則。比如設定比買價低10%的停損點或使用跟蹤停損點(trailing stop,在價格上漲時相應調高,在價格下跌時卻保持不變)來鎖定利潤。機械性法則最常被遵循精算法的成功投資者或交易者採用,它們源自於投資者的風險控制和資金管理策略。
         6. 在認識到他犯了一個錯誤時。認識到並糾正錯誤是投資成功的關鍵。

         失敗的投資者總是"懷疑"自己的系統 - 如果他有系統的話。改變標準和"立場"以證明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

         "我認為我真正的強項在於認識錯誤 ... 這是我的成功秘訣。" - 喬治•索羅斯
         "只要一個投資者能避免大錯,他需要做的事情就非常少了。" - 沃倫•巴菲特
         失敗的投資者不忍放棄賠錢的投資,寄希望於"不賠不賺",結果經常遭受巨大的損失。

         "一個傻瓜和一個聰明人的主要區別在於: 聰明人能從錯誤中學到東西,傻瓜則永遠不能。" - 菲利浦•A•費希爾
         "教給你最多東西的是錯誤,不是成功。" - 保羅•圖德•瓊斯
         失敗的投資者從不在某一種方法上堅持足夠長的時間,因此也從不知道如何改進一種方法。總在尋找"速效藥"。
         投資大師犯錯誤通常有以下6種情況:
         1. 他(無意中)沒有遵守自己的系統。
         2. 疏忽: 在投資時忽視了某些事情。
         3. 某種情緒盲點影響了他的判斷。
         4. 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某些變化。
         5. 他沒有注意到環境的某些變化。
         6. 不作為之罪: 該投資而沒有投資。

         "想在一年內變成富翁的人會在一年內上吊。" - 達•芬奇
         失敗的投資者不知道"交學費"是必要的。很少在實踐中學習 ... 容易重複同樣的錯誤,直到輸個精光。
         即便是像沃倫•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這樣的投資大師也曾(無意中)助長過這種想法,因為他們曾說過: 你要做的所有事情就是找到幾家你能以適當的價格買下來的好公司並堅持投資於他們。
         經受賠錢的痛苦是經驗累積的重要環節。對這樣的損失做任何反應是決定一個投資者最終是成是敗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電視採訪者: "你最喜歡的股票是哪些?" - 喬治•索羅斯:"我不會告訴你。"
         "我的集體決策就是看鏡子" - 沃倫•巴菲特
         失敗的投資者總在談論他當前的投資,根據其他人的觀點而不是現實變化來"檢驗"他的決策。
         巴菲特堅持保守秘密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好的投資觀點是珍稀、寶貴的,而且就像好的產品或收購計畫一樣容易被人盜取"。

         失敗的投資者選擇投資顧問和管理者的方法同他做投資決策的方法一樣。
         對巴菲特來說,每一筆投資都是一次委託。他完全清楚他正在把自己的資金託付給其他人 - 而他只會把資金託付給他尊敬、信任和欣賞的人。

         "某種程度上說,錢能讓你身處更有趣的環境。但它不能改變兩件事,一是有多少人愛你,二是你有多健康。"
         失敗的投資者有可能花的錢超過他賺的錢。
         財富實際上是一種精神狀態。用查理•芒格的話說: "我很想變成富翁。這不是因為我想要法拉利 - 我想要的是獨立,我極度渴望獨立。"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思想,那麼一旦你獲得了來之不易的獨立,你最不想做的事就是大手大腳的花錢,因為這會威脅到你的獨立。

         失敗的投資者愛上了他的投資對象。
         對許多成功投資者來說,投資過程中最有成就感也最令人興奮的部份是調查研究而不是他們最終找到的投資對象。

         "彼得•林奇是個工作狂。他離不開股票。早上是股票。中午是股票。晚上還是股票。" - 約翰•特雷恩
         失敗的投資者沒有為實現他的投資目標而竭盡全力(即使它知道他的目標是什麼)。

         一個完整的投資系統包含有關下列12個問題的詳細規則:
         1. 買什麼
         2. 何時買
         3. 出價多少
         4. 怎麼買
         5. 買入量占投資組合的比例多大
         6. 投資後的監控
         7. 何時賣
         8. 投資組合結構和槓桿的使用
         9. 調查方法
         10. 對市場崩潰這樣的系統性衝擊的防範措施
         11. 處理錯誤
         12. 在系統無效時怎麼做

~ data from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全站熱搜

    s8626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