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稜郭是是日本第一個以西洋建築格式所建造的城堡

         五稜郭是日本江戶時代建造於現今北海道函館市的星形要塞城郭,原本是指這座建造呈五角星狀的城郭,並非其城堡的本名。日本共有兩座「五稜郭」式的城堡,另一座是位於長野縣佐久市臼田町的「龍岡城」。北海道這座城的正式名稱是「龜田役所土壘」(亀田役所土塁)或「柳野城」,後來大眾廣泛直接稱呼為「五稜郭」或「函館五稜郭」,是日本國指定的特別史跡,同時也是日本最大的西洋式城郭。

概要
         西元1854年(嘉永7年)日本與美國簽訂「神奈川條約」(又名:日美和親條約)中決議開放北海道箱館港口,為了增加防衛能力以及解決官方行政中心的設立問題,由德川幕府的征夷大將軍下令建造五稜郭。

         五稜郭是由當代知名的軍事學者武田斐三郎所設計,於西元1857年開始動工建造,歷經八年多的時間,終於在西元1866年建造完成。當時的戰爭已經多數使用大砲,所以採用歐洲稜堡樣式的西洋要塞建築方式設計,並且以5個V字狀打造成星型的型態建造。

歷史沿革
         五稜郭當時建造目的最主要是因為開放港口,所以需要減輕外國侵略的威脅。不過威脅的情況並不嚴重,後來建造目的漸漸演變成為了建立國家的威信。同時也因為經費不足的關係,大幅度的縮小原本設計的樣式,連半月形的堡壘也只造了一處而已。後來爆發戊辰戰爭,五稜郭成為最終戰場,導致大部份建物損毀,成為函館五稜郭唯一主要戰役是內戰。西元1872年(明治4年)之後拆除原本的奉行所,五稜郭在當時轉由陸軍省接管,變成要塞與練兵之所。

五稜郭之戰
         西元1868年10月26日在箱館爆發戊辰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箱館戰爭(又稱五稜郭之戰)。戊辰戰爭後期時江戶幕府的海軍奉行榎本武揚拒絕交出江戶幕府的艦隊,所以率領土方歲三、大鳥圭介等北上佔領箱館,並以五稜郭為根據地,得到法國與英國領事的承認,建立「蝦夷共和國」成為總裁,副總裁為松平太郎。西元1869年5月11日當時的新政府軍隊開始對五稜郭發起總攻擊,土方歲三槍戰中死亡。同年5月18日由新政府軍陸軍參謀黑田清隆進行終戰調停,終於使五稜郭開城降服,榎本武揚與大鳥圭介被捕後結束這場內戰。

摧毀
         箱館戰爭結束之後終結了戊辰戰爭這場日本史上知名的內戰,但是五稜郭也因為這場戰事,大部份的建築幾乎宣告摧毀。原本設計是為了防止外海艦隊的砲擊,但是也因為火砲技術的快速進步與改良,當時的新政府日本軍艦隊就在總攻擊時曾經砲擊到五稜郭。

         由於大多數建築都遭摧毀,在明治4年(西元1872年)開始動手拆除當時的行政中心奉行館,並將拆下後的建築材料用於建造北海道開拓使 的官舍。大正2年11月(西元1913年)在同址種植一千株以上的櫻花樹,建造為「五稜郭公園」成為北海道知名賞櫻場所,於大正3年6月(西元1914年)正式對外開放,至今有1,600株以上的櫻花,並將糧倉改造為「懷舊館」展示箱館戰爭資料。

近代開發
         昭和39年(西元1964年)由民間企業「五稜郭タワー株式会社」(中譯:五稜郭塔股份有限公司)以五稜郭築城100年紀念為由,在五稜郭入口處旁建造高約60公尺的展望塔,可由塔上觀望整個五稜郭的星型結構。西元2004年(平成16年)開始新的五稜郭塔計畫,由清水建設負責施工,並於西元2006年(平成18年)竣工,同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舊塔也於西元2006年4月~6月拆除。新塔體橫切面的構造為五角星形,塔臺為五角形,全體高度達107公尺。

箱館奉行所復原計畫
         西元2006年7月日本政府發表箱館奉行所的復原建設,並於同年開始基礎建設的動工,西元2007年進行奉行所的建造。總預算約33億日圓,要再現江戶時代末期完成的奉行所,預期在西元2010年完成。

         這個計畫主要復原的是西元1866年五稜郭初建造時的模樣,當時的建物約佔地3,000平方公尺,其中奉行所內辦公的部份約1,000平方公尺,以及其他屋瓦、樑柱、建材等結構都將以當時的狀況進行復原。

主要大事記
 西元1857年,正式開始動工。
 西元1864年,由舊奉行所搬遷來後正式開始於此作業。
 西元1866年,五稜郭完工。
 西元1868年~西元1869年,箱館戰爭,建物幾乎摧毀。
 西元1872年,拆除奉行所。
 西元1913年,種植千株以上櫻花樹成「五稜郭公園」;將糧倉改造為「懷舊館」。
 西元1922年,日本指定史跡。
 西元1952年,日本指定特別史跡。
 西元1964年,於五稜郭入口處建立「五稜郭塔」,並指定每年5月的週六、日舉行「箱館五稜郭祭」。
 西元2005年,於西側入口處旁建立函館市中央圖書館。
 西元2006年,新建立高達107公尺的「五稜郭塔」完成,並於7月五稜郭內遺跡復原計畫開始動工。
 西元2010年,箱館奉行所,西元2010年7月完工。

結構與地理環境
結構
         五稜郭建造當時是為了抵禦外來的侵犯,武田斐三郎參考歐洲以城郭發展的都市,加上當時法國的軍官指導西洋式城堡的建造方式而築成。這種城郭的建造方式日本人稱之為「陵堡式築城」,是當代早期著名的法國軍事工程師沃邦元帥所創。特徵是利用尖角的形狀的「陵堡」減少周圍的防衛的死角,亦可預防敵人左右來襲時的炮火,再利用半月形狀的堡壘來掩護大門以及護城橋樑的作用。五稜郭缺少一般日本城堡有的天守閣,最主要的是預防遭到強大火力攻擊時成為主要攻擊目標。外郭的下方是以石頭堆積成的垣牆,上方是其壘牆,周圍有寬約30公尺的護城河。
 總面積:約252,000平方公尺
 總周長:約1,800公尺
 護城河:寬度約30公尺,深度約4公尺
 壘牆高約6公尺,底部厚度約30公尺(包含垣牆部份)

地理位置
         函館市古稱「箱館」,是位於日本北海道南方的主要城市,也是個重要的天然港口。原本在幕府時代寬永年間發布的鎖國令之後,日本除了長崎市與平戶市之外的港口都不對外開放。自從「日美和親條約」之後對外正式開放函館港與下田港(靜岡縣下田市),正式瓦解了江戶時期的鎖國政策。五稜郭就建造於函館市內,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護函館港開放之後的威脅。

         五稜郭現今的地址位於日本國函館市五稜郭町44番地,交通方面可以由JR函館車站搭乘函館市電(路面電車)到「五稜郭公園前」下車約步行10分鐘;或也可以由函館車站搭乘市營巴士到「五稜郭公園前」下車。

評論
         建造五稜郭之初的構想是以抵禦火砲攻擊的概念為主,除了沒有天守閣之外也沒有建造樓櫓。江戶末期的時候火炮發展迅速,射程也大幅度的提升,五稜郭變成海洋艦隊的射程範圍之內。另外,外郭城牆部份也比一般低,四周圍又是廣大的平原地形,防禦的能力相對的也降低很多。如果以日本本島的多數城堡來比較,五稜郭只能充當一個以政治為目地的城堡。

         榎本武揚、松平太郎等人佔據五稜郭之後並未對其城堡不良之處做過任何修改或建設,可見當時他們對於海軍實力的自信,而所倚賴的海軍軍艦卻也因為大部份的故障損毀,加上惡劣的氣候環境影響都沉船了。五稜郭之戰一役,當代日本武士代表新撰組主力成員土方歲三戰死之後,舊幕府軍隊投降退出五稜郭不但是終結江戶幕府長年的政權,同時新撰組的解散也代表日本武士時代的瓦解。

~ data from wik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8626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