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關於鹿野苑的記載
大唐西域記卷七
大唐西域記卷七:
婆羅痆河東北行十餘裏,至鹿野伽藍。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究規矩。僧徒一千五百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餘尺,上以黃金隱起作庵沒羅果。石為基陛,磚作層龕,龕匝四周,節級百數,皆有隱起黃金佛像。精舍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法輪勢。
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無憂王建也,基雖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餘尺。石含玉潤,鑒照映徹。殷勤祈請,影見眾像,善惡之相,時有見者。是如來成正覺已初轉法輪處也。
其側不遠窣堵波,是阿若憍陳如等見菩薩舍苦行,遂不侍衛,來至於此,而自習定。
其傍窣堵波,是五百獨覺同入涅槃處。又三窣堵波,過去三佛坐及經行遺跡之所。
註解:
大唐西域記: 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口述,門人辯機筆受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西元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其中包括新疆至南印度一百四十多個國的風土人情,提供大量印度史料。
婆羅痆河: 恆河支流。
十餘裏: 十餘里。
鹿野伽藍: 鹿野苑。
精舍: 牟拉甘陀庫底精舍。
窣堵波: 印度的窣堵波原是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留下的舍利之一種佛教建築,窣堵波就是墳塚的意思。開始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在佛出生、涅槃的地方都要建塔,隨著佛教在各地的發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爭相供奉佛舍利。後來塔也成為高僧圓寂後埋藏舍利的建築。
無憂王: 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是佛教徒,後世稱為佛教護法。
石柱: 阿育王石柱。
阿若憍陳如: 跟隨悉釋迦牟尼苦修的五位隨從之一。
Reference: 鹿野苑、印度、恆河、釋迦牟尼、佛教、阿育王、阿育王石柱
印度行跡和交通工具
鹿野苑遺跡
正在整修的答枚克佛塔
Dharmarajika Stupa,西元前三世紀時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所建,現只剩斷垣殘瓦
答枚克佛塔
答枚克佛塔、紅袍僧人、打坐靜修
阿育王石柱遺跡,原高15公尺,底部仍在原址,石柱上的四面獅像現移入博物館中
更多照片放在印度相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