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堂(Igreja de São Domingos),正名為玫瑰聖母堂及聖多明我教堂,位於澳門的市中心,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歷史
         西元1587年,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奉玫瑰聖母 (Our Lady of the Rosary)為主保,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西元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當年重建後則成現在的規模。

         西元1929年起,天主教澳門敎區主敎批准把花地瑪聖母像供奉在玫瑰堂中,讓信徒敬奉;每年的5月13日前,玫瑰堂會舉行九日敬禮;13日當天下午,更會舉行盛大的聖像巡遊,是本澳所餘不多的天主敎節日活動,極具特色。巡遊於下午六時開始,先在玫瑰堂內舉行奉獻典禮、聖體降福及葡語彌撒,隨後將花地瑪聖母聖像移入一座轎內,由身穿白衣、頭戴白紗的聖母元後團女團員抬著,以玫瑰聖母堂為起點,抬聖母像遊行,沿途誦念玫瑰經,歌唱聖詩,經南灣及西灣往西望洋山海涯聖母小堂前地。値得留意的是,遊行隊伍的尾端會跟著三個牧童打扮的小孩,以紀念當年花地瑪聖母向三牧童顯靈的奇蹟。這條路線是現存聖像出巡活動中最長的,因此當到達主敎山時,已是黃昏日落時份,巡遊隊伍手持蠟燭遊行於山上,宛似一條火龍,場面旣壯觀,又肅穆,充滿了宗敎氣氛。

         1990年代及在西元2006年進行大規模的重修。聖堂旁的鐘樓改建為聖物寶庫,展出澳門教區的文物;而現在此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不少在澳畫家曾經對其進行描繪。

建築特色
         玫瑰堂的立面總高約24米,形式對稱,採用古典式構圖,水平線條佔據主導地位,垂直線條通過不同的柱式斷續完成。從下至上,底層為愛奧尼柱式,二、三層為科林新柱式,頂部為三角形山花,體現由簡而繁的規律。第三層正中是聖多明我會會徽。牆面色彩以黃色為主,白色勾勒,整體形式簡潔,富有嚴謹的結構邏輯。屋頂為兩坡屋頂,木屋架,瓦屋面。

         教堂主體為磚木結構,夾層為木樓板。室內柱子為磚砌方柱,外加粉刷。內部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平面呈巴西利卡式,有中廳和側廊,中廳寬8米,側廊寬3米;兩側還有聖龕,後面為聖壇,室內為平吊頂。主祭壇進深8.5米,寬6米,拱頂正中描繪標誌;層疊的壁柱間隔扭曲的麻花柱,彎曲的線腳烘托斷山花,形成華美的巴洛克風格,是澳門最美麗的祭壇之一。室內的唱詩席的挑廊幾乎環繞整個中廳。教堂內沒有彩色玻璃窗,大型的百葉窗體現南方建築特點,使教堂內部非常明亮。內部色彩以黃色為主,明麗耀眼。

~ data from wiki、澳門文物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8626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