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澳門(葡萄牙語:Macau),全稱「澳門特別行政區」,簡稱「澳門特區」或「澳」,是世界第一賭城。

         地處珠江口以西,由澳門半島、氹仔、路環以及路氹城四個部份所組成。其中澳門半島北面與中國內地連接,而氹仔和路環本是兩個分離的離島,但後期填海工程把兩離島完全連接成稱為路氹城的地段。東面與香港島相距63公里。

         澳門由秦朝起成為中國領土,從明朝西元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直至西元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西元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永居管理」之地,也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1980年代中葡兩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西元1987年正式簽署《中葡聯合聲明》,定於西元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結束對澳門的統治,澳門回歸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諾向澳門實行一國兩制,而且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歷史
         澳門古稱濠鏡澳,與香山縣的歷史關係極其密切。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粵海嶼之地。秦始皇一統中國之時,澳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番禺縣地。西元420年(晉朝元熙二年),澳門屬新會郡封樂縣地。西元590年(隋朝開皇十年),廢新會郡改屬寶安縣地,西元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廢寶安縣,改為東莞縣轄。自南宋開始,澳門屬廣東省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紮;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

         在明代史書記載中,明代時(約西元1534年)澳門又稱為「蠔鏡」(濠鏡),是當時葡萄牙與中國進行貿易途中的臨時落腳地,在該地曬涼貨物和整理包裝、補給等。直至西元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方從當時的廣東地方政府爭取得澳門正式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長期居停的歐洲人群。據說,葡萄牙人從媽閣廟附近登陸後,詢問當地人這裡的地名;由於正好就在媽閣廟一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故澳門便獲名「Macau」(即「媽閣」在葡萄牙語中的譯音)。江戶時代的日本人稱澳門為「天川」(音:Amakawa),據信此名稱亦可能源自於「阿媽閣」的諧音,但是至目前為止,考古界還未找到「媽閣廟」在葡萄牙人登陸澳門前已存在的可靠證據。

         在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話說葡萄牙人登陸澳門後,遇見當地路人便以葡語比劃著詢問對方:「此處為何地?」,路人因不諳外語而聽不明其意,遂以本地粵音俚語「乜鳩?」(意即「什麼?」,與「Macau」的諧音相似)來反問葡人在說啥事;作問的葡國人聽到對方答問語「乜鳩」後卻又會錯了意,他以為路人所答之「乜鳩」便就是當地之地名,隨即將此「乜鳩」拼寫成「Macau」並記錄在案,一直沿用至今。

         葡萄牙人最初被限定居住在澳門南部(即當時葡萄牙人的主要活動區),臨時歸屬身在印度的葡屬果亞親王所管轄保護。由於留居當地的葡人家庭不斷增長,更有些與當地粵人通婚;加上再有些歐洲人亦擇此地落腳展開對中國經濟、宗教及文化交流,很快形成了小型社區。西元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進行管理。在其後的幾百年內,澳門一直是世界與中國和近鄰進行交流的根據地,即便是西班牙主導時期也沒有改變。傳統的說法指,西元1640年當葡萄牙擺脫西班牙統治後,因澳門未曾投降於西班牙,於是獲授「天主聖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的稱號。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中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亦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西元1807年,拿破崙領導下的法國佔領葡萄牙。

         西元1808年7月,英軍藉口保衛澳門免受法軍佔領,曾一度強入澳門;後在清政府的壓力下,於當年11月撤出。

         西元1844年9月20日(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宣佈澳門為自由港。

         西元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中國上交澳門地租,並佔領關閘;西元1851年,佔領氹仔;西元1863年,佔領塔石、沙岡、新橋、沙梨頭等地;西元1864年,佔領路環;西元1879年,佔領龍田村;西元1883年,佔領望廈村(望廈)、荔枝灣 、石澳及青洲等地,建立海島市。

         西元1887年,葡萄牙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規定中國同意葡國「永居管理澳門」,但未經中國同意葡萄牙永不得讓澳門給他國。

         西元1908年,葡萄牙要求擴展邊界,並劃定澳門的界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葡萄牙屬中立國,加上有大量日本僑民在巴西居住,故澳門並未被日本所佔領。

         西元1955年,葡萄牙頒布《澳門海外省組織法》。

         西元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確定澳門為旅遊區,特准設賭博。同年11月,澳門政府頒布《承投賭博娛樂章程》。

         西元1974年,澳門首條陸路連接工具 - 嘉樂庇總督大橋落成啟用前,民間或運輸往來兩離島和灣仔皆用船隻,曾有航班設立。

         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西元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西元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於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

         西元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康乃馨革命成功,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而是當前葡國管治下的一個中國領土。

         西元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於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合共四輪談判。

         西元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西元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西元1993年3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於北京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共九章145條目、另加三附件),並由時任中國國家主席頒布。

         西元1999年12月20日凌晨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於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場內交接澳門政權。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回歸之後,澳門在幫會活動被肅清和博彩業結束獨家經營,以及中央政府放寬內地居民赴澳旅遊政策的背景下,社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但社會亦日益分化:貧富懸殊、外勞人數激增等問題仍沒有解決,加上前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貪污事件,引起了昔日較沉默的澳門人不滿。

地理
         澳門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地處珠江口西岸,北迴歸線以南。隔海東望即是香港,北方的澳門半島連接廣東珠海,而南方則是氹仔、路環和路氹城所組成的大島,屬海島市,暫未有正式的名稱。該島原為氹仔島和路環島,但在路氹連貫公路工程展開之後,因為填海和西江水流帶來大量泥沙的關係,兩島之間的海床變得越來越淺,公路旁的土地亦越來越多。當局有見及此,便有規劃地進行填海工程,而所得出來的土地就是路氹城。

         據地圖繪製地籍局測量,東望洋山眺望台望遠鏡旁石柱參考地理坐標:北緯22°11'47"、東經113°32'58",標高91.2米。澳門最高處為路環疊石塘山山頂,即現在媽祖像座落處(標高172.4米)。

         西元2007年統計的澳門面積為29.2平方公里;西元1840年澳門半島面積僅有2.78平方公里,由西元1866年開始澳門不斷進行填海,而達到今日的規模。

自然生態
         直至西元2003年,澳門的總綠化區面積為5,799,407平方米,其中澳門半島有1,004,577平方米佔17.3%,離島有4,794,830平方米佔82.7%。

         全澳有近30個市政公園、4個郊野公園、10條步行徑,其中郊野公園以及步行徑全部都位於離島。至西元2006年底,全澳路旁樹木合共1,220,000株,較1990年增加0.01%。其中澳門半島路旁樹木總數較2005年大幅增加34.1%,逹8,880株。

氣候
         澳門屬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每年以10月中旬至12月天氣最佳至最穩定,天氣和暖並且陽光充沛、濕度不高,最為舒適。澳門春季約在3-4月期間,天氣潮濕多霧。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受西南季風影響、炎熱潮濕,時有低壓槽帶來的長時間暴雨;7-8月多受東南季風影響,氣溫上升而持續暴雨減少,並時有熱帶氣旋吹襲。10月秋季來臨,11月底天氣轉涼,而北方的冷空氣於12月後活躍並形成冷鋒南侵,冷鋒來臨前後數小時氣溫可急降達攝氏10度之多。每年1-2月清晨時份經常錄得最低溫度。

         於12月後活躍並形成冷鋒南侵,冷鋒來臨前後數小時氣溫可急降達攝氏10度之多。每年1-2月清晨時份經常錄得最低溫度。

澳門 (1971-2000)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
極端高溫 °C (°F) 29.1
(84.4)
30.2
(86.4)
31.5
(88.7)
35.3
(95.5)
37.5
(99.5)
36.9
(98.4)
38.9
(102)
38.5
(101.3)
38.1
(100.6)
36.0
(96.8)
34.2
(93.6)
30.0
(86)
38.9
(102)
平均高溫 °C (°F) 17.7
(63.9)
17.7
(63.9)
20.7
(69.3)
24.5
(76.1)
28.1
(82.6)
30.3
(86.5)
31.5
(88.7)
31.2
(88.2)
30.0
(86)
27.4
(81.3)
23.4
(74.1)
19.6
(67.3)
25.2
(77.4)
平均低溫 °C (°F) 12.2
(54)
13.1
(55.6)
16.2
(61.2)
20.2
(68.4)
23.5
(74.3)
25.7
(78.3)
26.3
(79.3)
26.0
(78.8)
24.9
(76.8)
22.3
(72.1)
17.8
(64)
13.8
(56.8)
20.2
(68.4)
極端低溫 °C (°F) -1.8
(28.8)
0.4
(32.7)
3.2
(37.8)
8.5
(47.3)
13.8
(56.8)
18.5
(65.3)
19.3
(66.7)
19.0
(66.2)
13.2
(55.8)
9.5
(49.1)
5.0
(41)
0.0
(32)
-1.8
(28.8)
降水量 mm (英寸) 32.4
(1.276)
58.8
(2.315)
82.7
(3.256)
217.4
(8.559)
361.9
(14.248)
339.7
(13.374)
300.0
(11.811)
351.7
(13.846)
194.2
(7.646)
116.9
(4.602)
42.6
(1.677)
35.2
(1.386)
2,133.4
(83.992)
相對濕度 (%) 74.3 80.6 84.9 86.2 85.6 84.4 82.2 82.5 79.0 73.4 69.3 68.8 79.3
日照時數 132.4 81.8 75.9 87.8 138.4 168.2 226.2 194.7 182.2 195.0 177.6 167.6 1,828.0
來源: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2009-06-01


行政區劃
         澳門以天主教澳門教區之「堂區」作為行政區劃單位,計5個。堂區之命名取自最具代表性的教堂:

         澳門半島
          o 花地瑪堂區(俗稱「北區」,包括青州、台山、黑沙環、筷子基和水塘)
          o 聖安多尼堂區(又稱「花王堂區」,位於澳門西部,包括新橋和沙梨頭,含大三巴牌坊一帶)
          o 大堂區(又稱「主教座堂堂區」,俗稱「中區」,包括新馬路以北部分、南灣、水坑尾、整個新口岸填海地段、以及整條環島公路至媽閣南端,東至新口岸港澳碼頭,含澳門旅遊塔和立法會)
          o 望德堂區(包括荷蘭園、東望洋山、塔石一帶)
          o 風順堂區(又稱「聖老楞佐堂區」,包括西元1980年代未進行南灣湖填海的整個媽閣半島、媽閣山、西望洋山、和新馬路以南部分)

         澳門離島:
          o 嘉模堂區(即氹仔)
          o 聖方濟各堂區(即路環)

         位於氹仔和路環之間的填海地段並未列入任何堂區,但一般將該處稱為路氹城。

         然而,「堂區」的行政區劃並非正式的行政機構建置,不具法律地位。

經濟
         經濟發達的城市,人類發展指數即HDI 2008年0.940全球排名21位。澳門的社會福利體系相對完善,包括強制和自願供款結合的社會保障基金、15年免費教育、在學及老人享有公立醫療機構的免費醫療服務、老人享有政府發放的敬老金等。

         西元1950年代至西元1970年代,爆竹、火柴和神香為澳門三大傳統手工業(各有大小工場和山寨廠等形式),同時香港商人亦有涉足澳門,大量資金流入澳門。踏入西元1970年代,製衣、針織、彩瓷與電子、玩具和人造花等行業取代傳統手工業支配澳門經濟。到西元1980年代,因為配額制度關係,紡織品(多為出口成衣)及新興產業包括其它輕工業(如玩具、人造花和電器產品)佔較重要地位,美、法和當時西德為澳門的出口大國。但自西元1993年下半年起內地宏觀調控,物業市場轉冷,曾有不少空置的未開工地盤充斥在澳門半島、南區和新口岸區有不少「爛尾樓」和空置商用樓宇。紡織業紛紛北上設廠同時關閉澳門廠房以減少工資成本,加上回歸前治安不靖和金融風暴,當時澳門經濟幾乎停滯不前,西元1996年至西元1999年更經歷了經濟負增長(最多達-4.6%,西元1998年)。

         由於西元2004年澳門經濟強勢增長,主要受惠於博彩旅遊業,但亦帶動建築業、服務業、餐飲業和保險業也略有增長。這對於過度依賴單一產業驅動經濟發展的澳門存有隱憂;首現於人力資源暫時短缺方面,衍生一批低學歷之人員暫寄居於娛樂場內;另方面由於經濟強勢增長下物價開始飛漲,近年亦開始有炒賣旺區物業現象,而不少港資地產公司、化妝品公司、便利店等在過去均大舉在澳門開設分公司和分店,特區政府在西元2005年提高了投資移民的申請資格後,雖然投資移民申請個案減少逾70%,但只能小程度上竭止炒風。

         西元2008年,堅尼係數創下20年來最低數值0.37,代表澳門貧富差距收窄,是近20年合共5次的住戶收支調查中,貧富分佈最優化的一次。近幾年居民每月收入中位數趨升,4000元或以下收入比例較過去幾年低。反映居民收入向中間集中,意味居民收入在改善。其中,部分人因投身博彩業而改善了收入,是政府開放博彩業進行財富再分配的成果。亦不能忽略政府近年進行的連串財富再分配措施,包括上調最低維生指數、敬老金、現金分享、工作收入補貼、補貼車資、電費等,也會計入住戶收支。

旅遊博彩業
         一直以來澳門的主要收入都來自旅遊業和博彩業。西元2002年,博彩業收入提供4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而在西元2006年,博彩業為澳門帶來558.84億澳門幣(約69.5億美元)的收入,比西元2005年增加100.84億澳門幣,佔財政總收入的73%,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3.4%。

         自特區成立後,改善治安之餘,澳門定位以旅遊博彩業為龍頭發展的城市,而且西元2003年內地開展港澳個人遊方式來澳門後,內地居民來澳更為方便。根據澳門統計普查局資料,西元2006年本澳入境旅客總數為2199萬人次,較西元2005年上升17.6%。旅客主要來自中國內地(佔總數54.5%)、香港(佔總數31.6%)和台灣(佔總數6.5%)。展望澳門經濟,除了優化旅遊博彩業之外,澳門政府亦冀望能趁勢重新將澳門定位,計劃變身成區域性的旅遊、會議展覽中心及泛珠三角發展框架範圍內中小企業的服務平台。

         旅遊方面,澳門區內主要的旅遊景點有西元1992年由澳門八個社團評選的澳門八景和西元2005年7月15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澳門的博彩業於西元1847年在葡萄牙的管治之下開始合法化,自此以後,澳門以「東方蒙地卡羅」之名廣為世界所知,成為了澳門經濟的重要一部份,西元2006年澳門賭場總營業額已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全球第一賭城。澳門的博彩業大概可以分成五大類:娛樂場賭博、賽馬、賽狗、彩票和足球博彩。

工商業
         澳門的商業發展一直都受惠於旅遊業的帶動,自賭權開放以後,澳門經濟迅速發展,刺激本地居民以及旅客的消費能力,引致澳門的商業得以高速發展。

         澳門的旅遊發展朝向渡假式消閒娛樂方向,因而在商業方面的發展亦會受惠,商業在旅遊博彩業的帶動下將會繼續發展。對外貿易方面,據經濟局資料:西元2005年全年總出口貨值為198.2億澳門元,較西元2004年下跌12.1%,出口產品以紡織、成衣類為主,出口貨值下跌15.1%至180.7億澳門元,佔整體出口貨值77%,非紡織品出口方面以機器設備與零件及鞋類為主;而進口則上升12.3%,達313.4億澳門元,貿易逆差為115.2億澳門元。進口商品以消費品、原料及半製品居多,主要貿易夥伴包括有美國、歐盟、中國內地、日本和香港等。

         澳門工業歷史悠久,早在300多年前,澳門的鑄炮業和帆船製造業就頗負盛名。西元1950年代中期,小規模的膠鞋廠、搪瓷廠、手套廠、小五金廠相繼出現。西元1950年代末至西元1960年代初,不少工業產品遠銷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標誌著澳門的現代工業起步。西元1970年代,澳門的工業發展速度加快,製衣業和毛針織業迅速壯大。西元1980年代中期是澳門工業的全盛時期,成為澳門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當時全澳有工廠2700家,就業人員8萬多人,產值佔全澳總產值的37%,成為澳門經濟的第一大產業,是澳門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到了西元1980年代末期,澳門工業競爭力下降。西元1990年代後,澳門工業的增長速度逐漸下降,甚至出現連年負增長。隨著澳門工業的發展,澳門的工業體係也隨之變化。早期是以中小型工廠為主的勞動密集型工業,採取的是外向型模式,產品以紡織品為主體,全部或大部分外銷,市場以西歐和美國為主,亞洲居次。工業對外依賴性大,特別是對香港和中國內地的依賴。目前,澳門工業正向高新技術、高科技含量發展,並大力開拓產品銷售新市場,通過多元化發展來增強競爭力。

         澳門在西元1999年底通過離岸法例並提供免稅優惠,對房地產活動、改善失業率和銀行金融業的發展起了幫助作用。澳門政府在中央政府支持下,積極利用澳門所具有的特殊優勢打造中葡經貿合作的服務平臺。當中設立的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中葡經貿合作論壇),深化了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合作和共同發展。在西元2004年1月1日起,澳門與內地的CEPA使澳門製造的產品免關稅進入中國內地,使澳門自身優勢更見明顯。澳門經濟因此得以急速發展。

通訊及郵政
         澳門的通訊方便快捷,電訊網路覆蓋面廣;無論在各酒店或電話亭,都可使用直撥國際電話服務,與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聯繫。在澳門使用固定電話接撥市內電話無需收費;設置在澳門半島及離島的公用電話則需收費澳門幣1元,可通話五分鐘。

         至於郵遞方面,澳門郵政除了提供平郵和空郵等一般服務之外,還有特快專遞。

         澳門郵票的主題及設計匯合了中、西文化特色,其中一些較受歡迎的系列郵票包括有生肖、文學與人物、傳說與神話、文物保護、科學與科技及澳門藝術等作為主要題材。為應付民眾對集郵品的需求,澳門郵政不僅在各個郵政分局設有集郵專櫃,還在當地旅遊景點大三巴牌坊附近開設郵亭來銷售郵品,以方便集郵愛好者及旅客前往購買。

貨幣
         澳門幣(俗稱葡幣)為澳門特區法定貨幣,市面上一般使用澳門幣,但在旅遊點亦可使用港幣和人民幣,而賭場內主要使用港幣。

度量衡
         現時,在澳門市面上通行的數量單位包括:
    * 長度
          o 公制:毫米、厘米(公釐)、米、千米(公里)
          o 英制:英分、英吋、英呎、碼
    * 面積
          o 公制:平方厘米、平方米、公頃
          o 英制:平方呎
          o 中國舊制:畝
    * 體積
          o 公制:毫升(cc)、公升、立方厘米、立方米
    * 重量
          o 公制:毫克、克、公斤、公噸
          o 英/美製:安士、磅
          o 中國舊制:錢、兩、斤、擔

政治
         澳門的政治環境比較簡單,既是因為「一二·三」事件之後中國大陸對於當地社會生活所帶來的長期影響和主導,也跟澳門承襲自葡萄牙的比例代表制有關。比例代表制容許立法會以每隊參選隊伍所得的票數比例去決定議席分配,使佔主導地位的執政陣營和批判陣營都同時有代表的聲音。

行政
         根據《澳門基本法》,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機關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首長為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任期為五年,最多可連任一次。行政長官下有五個司,再下為局、廳、處(組、科)。行政會由政府主要官員、立法會議員及社會人士組成,協助行政長官決策。

立法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構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現有29名議席,12個直接選舉產生,10個間接選舉產生,另外7個由行政長官任命,每屆任期4年。最近一次選舉在西元2009年9月20日(參看西元2009年澳門立法會選舉)。凡居住在澳門七年以上及年滿18歲的澳門居民均可參與直接選舉,而已註冊的「法人選民」組織可參加立法會的間接選舉和選出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推選委員會委員。

司法
         澳門使用大陸法(歐陸法系)。所立法律主要參考葡萄牙的法律,部分法律制定亦有參考法國及德國的法律。除《基本法》外,適用法律有五大法典,分別是: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刑事訴訟法典。行政程序法典、行政訴訟法典、民事登記法典、商業登記法典、物業登記法典、公證法典亦屬重要之法典。此外,《基本法》附件三規定在澳門適用的全國性法律。澳門原有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規和其他規範性文件,只要不牴觸《基本法》,仍繼續生效。

         《基本法》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法院祇服從法律,不受任何干預。司法機關由兩部份組成:法院和檢察院。法院為三院建制,分別為:
    * 第一審法院 (初級法院及行政法院)
    * 中級法院
    * 終審法院(最高級的審判機關)

對外事務
         根據《澳門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自行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澳門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體育等領域以「中國澳門」(英語:Macau, China)的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有關協議。而屬於政治方面的外交事務,則均由中央政府負責。

         因此,在《基本法》的保障下,澳門在多個國際組織都有積極參與。當中有部分只派代表參與出席,但亦有作為正式會員或創會會員,而當中一些組織早在殖民地時期已成為會員身份。澳門參與的國際組織包括有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葡語系運動會和東亞運動會等。

         葡萄牙、安哥拉,以及在澳門數目日益增加的菲律賓在澳門設有總領事館,一些國家例如秘魯也有設名譽領事。多數國家的駐香港總領事館同時為駐澳門總領事館或由香港兼辦對澳業務。

文化
文化遺產
         由於澳門在近代中國與外國聯繫中的重要地位,蘊藏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西元2005年7月15日,22座建築及8個廣場、前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另外,富有特色和歷史意義的建築物亦被收錄在《澳門文物名錄》內。澳門旅遊局與文化局曾於西元2006年定為「2006澳門世界遺產年」,併合辦多項文化及促銷活動,藉以吸引各地遊客。

地方特色
         澳門的街道名牌,以葡萄牙瓷磚畫(azulejos)藝術作為藍本。其藍色和白色的主調,配以中文和葡萄牙文的街道名稱,成為了澳門的地方特色之一。 澳門有不少名字冗長的街道名稱,在華語地區來說十分罕見。這些街名大多以葡萄牙軍官政要,或歷史人物的名字命名,然後以粵語音譯出來。比較多人認識的有:沙嘉都喇賈罷麗街、士多紐拜斯大馬路(官方名稱或作士多鳥拜斯大馬路)、爹美刁斯拿地大馬路、華士古達嘉馬花園等。另外有一些主要街道的原名很冗長,人們習慣另取較易記的名字甚至使大眾忘記原名。如俗稱新馬路的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俗稱荷蘭園正街或荷蘭園大馬路的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等。

         每天早上,澳門的街頭可見到一些手持可發出「叮叮」聲響的敲擊銅器和手推車的人士行走,向居民收買廢鐵或其他欲棄置的大型傢具。一般居民通常稱從事這類行業的人士為「叮叮佬」,更曾一度被視為澳門的其中一種「傳統行業」。

飲食
         澳門烹飪吸收了廣東地區的烹飪法和食材,以及香港、萄葡牙、印度、非洲、東南亞的特色。創製出獨一無二的澳門菜。例如燒臘、多士、非洲雞、馬介休、葡國雞、沙嗲等。

         澳門人的飲食習慣也是一日三餐。早餐時間,一般在早上7點。早餐內容各人自有差別。一頓簡單的早飯,可能為泡麵、白粥、腸粉、車仔麵、麵包以及咖啡奶茶。星期六日以及不用工作的人會到茶樓飲茶。午餐的時間基本在下午1點到下午2點。因為澳門地方很小,大多數人會回家吃飯。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會到快餐店吃飯。受香港影響,澳門也有下午茶的時間,一般在下午4時半左右,多以車仔麵、多士、豬扒飽咖啡奶茶為主。在晚飯時一般都會先來一碗湯,炒菜,蒸魚,也會買現成的燒臘等。由於有部分澳門人需要從事晚上的工作,有部分人會在晚間吃宵夜,或許去大牌檔,也會吃快餐。在週末或假日,許多家庭只吃兩頓飯。他們會在11時左右去酒樓飲茶,同時吃早飯和午飯。有的家庭星期天不做飯,全家出去吃飯,這時吃飯的選擇就很多,會吃葡國菜、廣東菜、也會吃其他國家的餐飲。

創意工業
         創意工業在澳門還在發展中的階段,很多本地的創作如音樂、電影和書籍的知名度還未及鄰埠高。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對創意產業的需求越來越多,現今澳門很多學校如澳門演藝學院、澳門理工學院和澳門科技大學等都已開設相關科目以應付創意工業的人才需求。

主辦盛事
        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是舉辦東亞運、葡語運以及亞室運的主場館

        澳門先後於西元2005年10月底以及西元2006年成功舉辦西元2005年澳門第四屆東亞運動會、西元2006年葡語系運動會,其中主場館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於西元2005年7月開幕。除此以外,澳門多個建設亦紛紛動工和落成,如已開幕的漁人碼頭、路氹城金光大道、科學館等。

        此外,澳門每年舉辦的多項節日盛事,其中有:
    * 澳門藝術節:為澳門一年一度的文化藝術盛事
    * 澳門國際龍舟賽:為中國傳統的體育文化活動,龍舟競賽在南灣水上活動中心舉行
    * 澳門高爾夫球公開賽:賽事在位於路環的澳門高爾夫球場舉行
    * 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比賽定位為國際性煙花盛事,亦是市民熱衷欣賞的煙花比賽
    * 澳門國際音樂節:每年固定於10月舉行為期兩週的音樂節,進一步推廣澳門旅遊
    *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為澳門體壇舉行的最大型的國際性賽事,在東望洋跑道上進行
    * 澳門國際馬拉松賽:是澳門最大型的田徑比賽項目,比賽路線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

節假日
         澳門一年的公眾假期共有20日,其中包含了中國的傳統節日、佛教和天主教的節日,其中天主教的假期大多是承襲澳葡政府所訂下的,如聖母無原罪瞻禮和追思節,而行政長官在一些特別日子或其前夕也會批示特許豁免上班,好像除夕前的下午。在回歸以前,葡國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也曾是公眾假期,但在回歸後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和「國慶日翌日」取而代之。

人口
人口分佈
         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調查報告顯示,截至西元2008年9月30日,澳門的居住人口估計約為557,000人,當中以華人為主,佔總人口的97%,葡萄牙人(包括在澳門的土生葡人)及其他外國人則佔3%,其中外地僱員有71,182名。當中主要包括印尼,菲律賓和越南人。他們主要從事家庭女傭等勞動職業。

         居住人口中48.8%為男性,51.2%為女性。女性人口的比例較男性為高,主要原因是外地僱員及來澳的移民當中,女性約佔六成。居住人口年齡中位數為35.3歲,在居住人口的年齡結構方面,0-14歲的青年人口佔15.2%;而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佔 7.0%。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而出生人數相對較少,澳門跟世界很多國家/地區一樣,人口步入老齡化。澳門半島的居住人口有43.3萬人,佔86.4%,而氹仔的居住人口有6.3萬人,佔12.6%。路環居住人口3292人約佔0.7%。按堂區分析,花地瑪堂區的居住人口達20.1萬人,佔總數 40.0%,其次是聖安多尼堂區,有11.3萬人,佔22.5%。澳門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區,2006年的澳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7,556人,人口密度最高的是聖安多尼堂區,每平方公里超過十萬人,而路環的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只有433人。

澳門人口發展

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人口數目(萬) 39.00 40.36 41.50 41.52 41.94 42.52 42.96 43.15 43.67 44.16 42.75 46.53 48.81 50.85 53.80


語言文字
         中文和葡萄牙文是澳門現行的官方語文。語言方面,居民日常生活用語多為粵語,大部分居民也能聽懂普通話或閩南話;此外英語在澳門作為商業用語和部分學校之教學語言而流行。文字方面,澳門居民大部分使用繁體中文作為社會日常用字,而土生葡人會以葡萄牙文作主要書寫文字。澳門政府於西元2006年12月30日指出,政府部門表格除可使用繁體中文和葡萄牙文填寫外,亦可使用簡體中文填寫,而相關職員會轉化成對等的繁體字進行記錄。

語言
    * 廣東話(正式稱呼為「粵語」、「廣府話」,和香港一樣,「廣東話」通常是指廣州話)為澳門社會通用語,是澳門的官方用語之一;多在平民日常生活、工作,政府辦公,學校教育,新聞傳媒,文化娛樂中廣泛使用。
    * 葡萄牙語大多是佔澳門人口2%的葡裔人口使用,是澳門的官方用語之一;而普通澳門華人甚少以葡萄牙語作為第一語言。多在政府、法律部門和與葡萄牙有關連的商戶或書店、社區流行。
    * 澳門土語(Macanese)是由葡文、馬來語、粵語、英文、古葡文以及少許荷蘭文、西班牙文和義大利文混合而成的澳門方言,葡萄牙文叫「巴度亞」(Patuá),曾是澳門土生葡人常用的語言,目前已幾乎絕跡。澳門最後一位以澳門土語進行創作的土生葡人作家是若瑟·山度士·飛利拉。澳門土生教育協進會於西元2006年10月與六個葡人社團簽訂合作協議,打算把澳門土語申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實物文化遺產。

         而旅遊景點為方便向外來遊客解說,考慮到溝通問題,亦會並用廣東話、英語、普通話;而由於新移民居住的關係,澳門北區有部分居民使用閩南語交談,而閩南語也是臺灣赴澳遊客(人數僅次於中國內地與香港,居第三)的常用語言;而部份印尼、菲律賓、泰國、緬甸等國的移民在日常生活中會活用到其祖國語言與粵語混合的土語。

文字
    * 繁體中文,澳門採用繁體中文作為日常用字,亦是澳門官方文字之一,在澳門教育上作為最主要教授的文字。由於跟香港一樣,廣東話(廣府話)在社會上佔絕對優勢,故香港增補字符集亦為澳門所採用。
    * 粵語白話文,由於廣東話在澳門十分廣泛,因此民間的書面語中經常採用接近廣州話口語的。例如「下車」寫成「落車」,「起卸貨物」寫成「上落貨」等。
    * 簡體中文,由於澳門所採用的教科書部分使用了中國內地的版本,因此在教學期間亦會教授簡體中文,而且簡體中文書寫簡單快捷,再加上大陸新移民的關係,使得簡體中文的使用率不斷增加。
    * 葡萄牙文,大多是佔澳門人口2%的葡裔人口使用,是澳門官方語言之一,因此政府的官文等都依然使用葡文作主要用字,但是葡萄牙文在華人裡面並沒有很大作用。澳門的年輕一代通常選擇學習英文,葡文次之。不過,近年來華人居民報讀葡萄牙駐澳官方文化機構東方葡萄牙學會舉辦的葡語課程有上升的趨勢,其中又與行政暨公職局從西元2003年開始不再與澳門理工學院合作,改為與該學會合作舉辦公務員葡語培訓課程有關。
    * 英文,在國際社會上英文是不可缺少的文字,因此許多新一輩的年青人都非常著重學習英文;雖然英文不是澳門的官方文字,但很多旅遊設施都會選用中、英兩語作主要使用文字。

         而澳門政府官方也存在一向使用英語的例子,尤其用於交通領域上。如在巴士站旁的瀝青地面髹上「BUS STOP」字樣。「停車讓先」的交通標誌也作紅色八角形牌,正中間有個斗大的「STOP」字樣。

         另外,由於二簡字曾於八十年代初在中國大陸盛行一時,當時很多從內地移居到澳門的人士會把「澳門」寫作為「沃門」。即使二簡字已被廢止,但因個人習慣和書寫方便等種種原因,不少人仍會使用「沃門」一詞作為速寫。

宗教
         由於澳門是華洋共處和實行信仰自由的地區,其內居民的宗教亦呈多元化。由於多數居民為華人,信仰以儒、釋、道及民間神祇為主。澳門華人的文化深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儒家的道德思想所影響。每逢孔聖誕,澳門孔教會會帶領社會各界華人和學校舉行紀念與祭典儀式。至於佛教,位於望廈村的普濟禪院便是澳門早期興建的寺廟建築之一。而道教所供奉的神祇,如:譚公、洪聖爺、文昌帝君、關帝、北帝、城隍等崇拜都見於澳門。而觀音和媽祖崇拜在澳門特別流行,其建築有明朝成化年間由閩商人興建的媽祖閣廟。

         除中國主流信仰外,還存在一些外來宗教。基督宗教方面,天主教澳門教區成立於西元1576年1月23日,首任主教為賈耐勞(仁慈堂創辦人)。首位華人主教為林家駿主教。由於回歸前大量土生葡人離開澳門,故現時信徒以華人為主。基督新教也是以澳門為踏足中國的第一站,英國倫敦傳道會的傳教士馬禮遜於西元1807年來到澳門,展開了基督新教在中國的宣教歷史。澳門有兩間最古老的華人新教教會,分別是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和澳門浸信會(又叫白馬行浸信會),都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聖公會維多利亞教區成立於西元1849年,管轄範圍包括澳門,現該教區已成為香港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西元1970年代,地方教會亦見在澳門開展。

         此外,澳門亦存在不同種類的宗教。例如伊斯蘭教可能在明代以前由波斯商人傳入澳門,其社團組織為澳門伊斯蘭會。巴哈伊教在宣敎運動中也選中澳門為傳教地區之一,在西元1935年由來自美國加州的巴哈伊敎徒法蘭西斯·希拉太太(Mrs. Frances Heller)傳入,現其社團組織為澳門巴哈伊總靈體會。另外,新興宗教的國際基士拿知覺協會、日本的神慈秀明會、澳門創價學會等都有在澳門活動,只是規模較主流宗教相對小。

教育
         澳門負責基礎教育的政府部門是教育暨青年局。在澳門,非高等教育包括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和回歸教育等。澳門教育機構可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兩種,當中大部份學校都是私立的。

         澳門負責高等教育的政府部門是高教辦。澳門現有12所高等教育機構: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旅遊學院、澳門城市大學、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澳門鏡湖護理學院、聖若瑟大學、澳門管理學院、中西創新學院、澳門歐洲研究學會和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目前規模最大的澳門科技大學成立於西元2000年,是澳門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成立的第一所私立大學,正在蓬勃發展。第一所現代高等院校「東亞大學」成立於西元1981年,所提供的課程當中,較具特色的有博彩管理、體育及運動、中醫藥以及翻譯等。

交通
         澳門擁有完善的海陸空交通網路,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地區的旅客可以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往來澳門。海路方面,澳門設有三個對外客運碼頭,分別是內港客運碼頭、新口岸的外港客運碼頭和氹仔臨時客運碼頭;而航空交通,位於氹仔東部的澳門國際機場在西元1995年11月正式營運,另外,外港客運碼頭頂層設有直昇機坪,提供直昇機航線往來香港和深圳。

         澳門半島與氹仔之間有三條大橋連接,西元1974年10月啟用嘉樂庇總督大橋(以當時總督名字嘉樂庇命名,俗稱澳氹大橋或舊大橋)、西元1994年3月啟用友誼大橋和西元2005年1月9日啟用西灣大橋,西灣大橋是澳門唯一雙層行車的全天候大橋。此外,蓮花大橋連接路氹城和珠海市橫琴島,為澳門與中國大陸連接的第二個陸路口岸。

         西元2007年,澳門政府計劃興建由澳門至氹仔之海底隧道,預計西元2009年下半年落成,但至今仍未開始動工。另外,西元2009年決定興建澳門輕軌第一期工程,由關閘至氹仔客運碼頭,設21車站。

陸路交通
         澳門陸路的主要交通工具為巴士以及的士。當中巴士由兩家巴士營運公司營運,分別是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和澳門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兩巴士公司採統一車費,澳門半島內車資3.2圓、氹仔區內車資2.8圓、澳門半島往來氹仔(包括機場)4.2圓、澳門半島往來路環市區5.0圓、澳門半島往來路環黑沙海灘為6.4圓,持有電子貨幣儲值卡(澳門通)可享有車資優惠和轉乘優惠。的士(出租車)分有黑色和黃色,載客量為4至6人。起錶價(首1.6公里)13元,以後每230米一跳收1.5元,停車候客每一分鐘收1.5元。而昔日澳門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三輪車,至今已是旅客用作遊覽澳門的懷舊交通工具。在連接中國內地方面,經由關閘接連珠海市拱北,另外,在西元2000年3月啟用之蓮花大橋,接連澳門路氹城與珠海市橫琴島。

海上客運
         海上客運方面,澳門現有四大營運商(噴射飛航、新渡輪(澳門)、粵通船務、金光飛航),外港客運碼頭及氹仔臨時客運碼頭航點有香港上環港澳客輪碼頭、九龍中國客運碼頭、香港國際機場海天客運碼頭、深圳蛇口、深圳福永港、內港客運碼頭則提供來往澳門與珠海灣仔的航班。

航空交通
         澳門國際機場位於氹仔偉龍馬路,於西元1995年開始投入服務。澳門政府致力把機場發展成為區內低成本航空的營運中心。據機場資料顯示,澳門國際機場西元2007年全年的客運量達549萬高峰人次,與中國各大城市、台灣、東南亞、日本以至澳洲都有航班往來。特區政府將斥資60億澳門元填海擴建以增加客運量。

         澳門航空公司成立於西元1994年9月13日,主要提供由澳門到中國大陸、台灣、東南亞與東亞的航線。另一家以澳門為基地的航空公司,非凡航空亦於西元2006年12月16日正式投入運作(但已被停牌)。新港澳碼頭設有直昇機停機坪,提供來往澳門—香港及澳門—深圳的直昇機航線,航程約為15分鍾。正在氹仔北安區興建的碼頭亦設直昇機坪,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有一直昇機維修站設在路氹連貫公路旁儲水塘側山腰上。

國際排名
         隨著澳門在國際的地位正在急速提升,一些國際的評級機構如世界概況也會把澳門加入統計之列,以下是一些澳門在國際上的排名:
政治及經濟排名
        * 2008年被GaWC評為「適合發展」的城市,同耶路撒冷、熱那亞、都靈、馬賽、利物浦、斯特拉斯堡、鹽湖城、塞維亞和蒂華納同級。
        * GDP - 全球第129名(2008年)
        * 人均GDP (按PPP) - 全球第45名(2007年)
        * 廉潔指數 - 全球第43廉潔(5.4,2008年)
        * 失業率 - 全球第35低(4.1%,2006年)
        * 超時工作率 - 全球第4高(39.1%)
        * 全球管治指標 -
              o 發聲與問責:51.4(108/212,第三級)
              o 政治穩定性:59.6(91/212,第三級)
              o 政府效率:81.0(43/212,第二級)
              o 管理質素:76.2(56/212,第二級)
              o 法治:61.0(87/212,第三級)
              o 反貪:72.5(65/212,第三級,上皆為2007年數據)
健康排名
        * 平均壽命 - 全球第1名(84.33 年)
        * 女性總和生育率 - 全球第223名(0.9/女性)
        * 出生率 - 全球第218名(8.69人/1,000人)
        * 新生兒死亡率 - 全球第218名(3.23人/1000人)
        * 死亡率 - 全球第216名 (3.43人/1000人)
其他排名
        * 通脹率 - 全球第161名低 (7.20)
        * 淨遷移率 - 全球第1名 (26.21人/1000人)
        * 教育開支 - 全球第160名 (2.40)
        * 二氧化碳排放 - 全球第85名(4.1噸/人)
        * 產電量 - 列第140名 (1,670,000,000 千瓦)
        * 耗電量 - 列第128名 (2,370,000,000 千瓦)
        * 耗油量 - 列第132名 (13,920 桶)
        * FIFA世界足協排名 - 列第196位(至2008年10月積分11分)

其他
         緬甸漢族主導的果敢特區,產業朝向博彩業發展,有小澳門之稱。

~ data from wik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8626460 的頭像
    s8626460

    The Beauty of Taiwan

    s8626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