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母親節返回台南,動員全家出去玩。

南鯤鯓代天府

         星期六搭殷哥便車,抵達嘉義後,轉乘火車到台南。本想外食慶祝母親節,但媽媽希望在家吃就好。午後全家出遊,至嘉義布袋走走。

         途經南鯤鯓代天府,入內參訪進香。老家位於將軍鄉,和南鯤鯓代天府的關係,從高祖父輩即淵源流長。已過世的祖母每逢王爺聖誕,就會前往祈求庇祐。香火氤氳,爐煙繚裊,許多進香團前來拜拜。捻三柱清香,願親人如意安康。

香火鼎盛


爐煙繚裊


乩童退駕


台灣最早的王爺廟


雙親與小妹


         啟程前往布袋,於嘉義區漁會直銷中心購買新鮮海產,並品嘗生魚片與蚵包,大快朵頤一番。希望往後的日子裡,能多帶家人遊山玩水,感受天倫之樂。天色向晚,白鷺鷥伴隨火紅落日,一幅恬靜景緻。

鯤島,是臺灣的一種雅稱。所謂「鯤」,是古代一種很壯大威武的魚。莊子的─逍遙遊篇,描述鯤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大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大鵬遨翔天空,其神威令人心儀。鯤魚游於壯闊的大海,消遙自在,亦令人神往,正如宋朝大詩人陸游詩:「時看雲海化鯤鵬。」

臺灣島橫臥在太平洋的萬頃碧濤中,傲視四週蕞爾小島,故以「鯤島」稱之,最傳神不過了。過去臺江內海一帶,今台南安平附近,有所謂的「一鯤鯓、二鯤鯓…七鯤鯓」、臺南縣著名風景區馬沙溝附近,有所謂「青鯤鯓、南鯤鯓」,皆是指江海上的小島之意。

臺灣在三國時代稱「夷州」、隋朝稱之「流求」。宋朝稱「毗舍那」、元朝稱「留求」、明初稱「小琉球」、「東番」等化外之地的名稱。西元1544年(明世宗嘉靖23年),萄萄牙人初航臺灣近海,以Formosa(美麗之島)來讚美臺灣。此後歐美人士以「福爾摩沙」之名稱呼臺灣。

「臺灣」的名稱如何得來?在荷蘭人、漢人尚未移居台灣時,當時台灣平地的居民統稱係「平埔族」,如依地區分,則又有各種不同族群名。如宜蘭的平埔族稱「葛瑪蘭族」、台北地區的平埔族稱「凱達格蘭族」,台中地區的平埔族稱做「巴則海族」,台南地區的平埔族則叫做「西拉雅族」。當時台南安平地區的居民就是屬「西拉雅族」的一支。在明朝萬曆年間,福建的漁民初扺安平地區,漢人詢問地名,原住民告知「Taywan」。漢人依閩南話之音,或譯為「大員」、或譯為「台員」、或稱「台灣」。沙洲安平(即一鯤鯓)被稱為「台灣嶼」。(以上的名稱應依閩南話發音。)

明朝萬曆年間以後,當時漢人大抵稱呼台灣為「大員」。稱「大員」為「台灣」則是清朝以後的事。「大員」與「台灣」雖音同,但「台灣」的名稱較典雅故改稱之。四百年來,台灣的名稱,也隨著不同的時代,而有不同的地區範圍。荷據時期之前「台灣」僅指今「安平」一帶。後來到荷据、明鄭時期,隨著漳洲、泉洲的移民日漸增多,台灣一詞則成為「台南地區」的代稱。一六八四年,清廷納台灣入中國的版圖,康熙皇定名為「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一詞正式成為全島的名稱。

就地理上來講,鯤鯓就是沙洲,或稱外傘頂洲。沙洲是河流向下沖積時,堆積力量大於侵蝕力量所形成一個向外延伸的沙洲,等於是新的土地,台南的鯤鯓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上。鯤鯓會隨著河流的影響變大或是變小,台南七股也是一個有名的沖積沙洲。



南鯤鯓相簿

南鯤鯓代天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8626460 的頭像
    s8626460

    The Beauty of Taiwan

    s8626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