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地區的一個省份,省會成都市。四川簡稱川或蜀,又因先秦時四川曾分屬巴國、蜀國兩諸侯國,故別稱「巴蜀」。四川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物產豐富,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

歷史
         在大約商朝時期,四川地區出現了巴、蜀,尤其是以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互相交融,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地名由來
         北宋真宗咸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另一說是四川境內有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四條大江,古稱江為川,由此得名四川。

先秦
         據考古發現,兩百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人類活動。四川境內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4處。距今約一萬年前,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很廣,目前已發現200多處,如綿陽邊堆山遺址、岷江上游遺址、大渡河和青衣江遺址、西昌禮州遺址、成都金沙遺址、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第一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廣漢三星堆遺址。還有是白水江堆遺址。

         大約在西元前4500至西元前4000年間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川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迅速發展起來,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寶墩文化。距今約四千年前後,四川地區進入青銅時代,關於古蜀國的上古傳說大多描述的是這一時期的歷史,其主要內容是關於古蜀國先王的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長苰化碧等。儘管沒有古蜀國文字,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四川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

         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有關。「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強大,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時期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有功的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古蜀國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西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西元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準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而在今四川北部、東部和重慶地區,巴國的青銅文明在東周時期也進入全盛時代。戰國末期,巴國為楚所攻伐,最後定都閬中。巴、蜀長期為近鄰,通過考古可知,巴文化與蜀文化的相互影響、滲透,漸趨同一,最終形成後世所稱之「巴蜀文化」。周慎王五年(西元前316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苴求救於秦國。秦國遣大軍由石牛道伐蜀。蜀國滅亡後,秦移師東進,輕取巴國重鎮江州和閬中,俘虜巴王,巴國滅亡。

秦、漢至南北朝
         秦攻占巴蜀後,在四川地區設立巴、蜀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郡縣制社會。秦昭襄王至秦莊襄王年間(西元前276年~西元前256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吞併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秦漢之際,劉邦受項羽封為漢中王統轄漢中和巴蜀,為漢國。楚漢戰爭時期,四川未捲入戰亂,並為漢高祖劉邦稱帝建立漢朝提供了重要的後勤保障。

         西漢前期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國」,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父子割據(西元189年~214年)。東漢獻帝建安年間劉備入西川後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西元221年~西元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漢、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漢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蜀漢後主炎興元年(西元263年),漢國被魏國所併。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永興三年(西元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西元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五代至兩宋
         隋開皇元年(西元581年)四川併入隋之版圖,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逐步發展而進入全盛時期;中唐時,有「揚一益二」之說。天寶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大唐皇帝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泚之亂,唐僖宗避黃巢之亂。唐天佑四年(西元907年),唐朝結束,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後蜀政權之間9年時間由後唐短暫統治。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受中原戰亂影響很小,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西元965年),宋軍平後蜀。

         宋太宗時,今四川省所在的川峽四路發生多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但是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這一地區仍安定,使得經濟持續的發展,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依然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南宋時成為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宋真宗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四川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稱為「交子」。南宋全盛時,川峽四路的人口占南宋全國的23.6%(西元1231年有戶540萬),經濟總量占南宋全國的四分之一,軍糧占三分之一,是南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西元1231年拖雷引兵攻掠四川漢中,開始四川境內近半個世紀的大屠殺、大掠奪和大破壞。蒙古軍完全占領四川之後,人口銳減,只餘蒙古軍隊入侵前人數總量的2.4%(應考慮居民暫時逃離當地的情況),致使四川經濟文化遭到毀滅性破壞,民生凋敝,全境一片蕭條悽慘。倒退1550年。

元、明、清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西元1278年)四川納入版圖,人口有15.5萬戶,77.5萬人。僅僅是西元1231年蒙古軍入侵之前的2.4%(應考慮居民暫時逃離當地的情況),經濟是全國十一個行中書省之中的倒數第一,然而短暫的貧困僅僅持續了幾十年。明太祖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四川地區併入明朝版圖。之後開始組織移民。到洪武二十六年(西元1393年),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的人口從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的60萬增加到134萬人。到明神宗萬曆六年(西元1578年)四川布政使司地區的人口增加到3,102,073人。期間四川的經濟文化得到恢復,四川重新成為全國最強盛的省份之一。但是從明神宗萬曆後期開始四川又陷入戰禍之中,明廷用了約十年時間應付川南播州楊應龍的反覆叛降,最終於西元1600年一舉剿滅。明末流寇軍張獻忠領袖率軍入川,建立「大西」政權(西元1644年~西元1646年),將成都作為政權中心,定名西京。清朝入關後,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西元1681年)才趨於穩定。明末清初時的長期戰亂導致四川人幾乎損失殆盡。於是,清廷在順治朝到乾隆朝陸續進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史稱「湖廣填四川」。這次長達歷時100多年的移民運動。使得一開始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經濟得到恢復,在清朝中後期,四川省經濟僅次於江蘇、浙江、廣東,位居全國第四位,屬於經濟發達的省份。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至西元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籐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沿江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19世紀60年代,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元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蒲殿俊和尹昌衡先後任都督。西元1912年3月11日,成都重慶兩地軍政府合併,成立中華民國四川都督府。西元1913年6月,袁世凱任命胡景伊為四川都督。西元1916年5月22日,四川督軍陳宧在四川宣布獨立,反對袁世凱稱帝。西元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民國大總統,於7月6日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旋蔡鍔病情惡化,於9月離川東渡日本治病。西元1918年,熊克武自任四川靖國軍總司令,併兼攝四川省之軍、民兩政。西元1919年4月,四川防區制形成,各個防區軍閥割據,相互混戰近十五年之久。其中逐漸形成了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楊森、李家鈺、羅澤洲和劉存厚等八個主要軍閥派系。西元1921年6月熊克武辭職,推舉劉湘就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長。西元1924年劉湘任川滇邊防督辦,四川善後督辦。西元1929年國民政府授於劉文輝為四川省政府主席。西元1932年,劉湘、劉文輝交戰。西元1933年劉湘邀蔣介石入川平叛。西元1934年12月劉湘任四川省主席、川康綏靖公署主任,劉文輝任西康省主席。

         西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西元1939年9月,蔣介石兼任四川省主席,同月,重慶成為一等院轄市,一個月後便再升重慶市為陪都。西元1940年11月,蔣介石辭去四川省主席職務,由張群兼任。西元1940年12月,重慶成為永久陪都,劃離四川省 ,四川成為戰時的直隸省。西元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同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西元1946年之後,鄧錫侯、王陵基先後任四川省主席。西元1949年11月30日,同樣來自四川的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第二野戰軍占領重慶。西元1949年12月11日晚,劉文輝以西康省主席兼二十四軍軍長的名義通電投降解放軍。西元1949年12月10日,蔣中正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台灣,從此再沒有機會回大陸。西元1949年12月27日,解放軍賀龍部占領成都。

         西元1952年,撤銷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區,恢復四川省建制,其中原川東行署所在地辦公人員從重慶市巴縣(當時尚屬未併入四川)遷往北碚,成立四川省北碚市。西元1954年7月,重慶市重新併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西元1955年,撤銷西康省,金沙江以東劃歸四川省。

         在西元1959年至西元1961年的三年大饑荒時期,一向豐衣足食的四川省除成都平原幾個少數城市以外,均遭受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饑荒,尤其以人口眾多,耕地卻較少的川東山區為甚,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口達到940萬人,總數居各省前例,其中最嚴重的達縣和重慶達到642萬人,占達縣和重慶人口的37%,占全川人口的比例也達到13.07%,居各省第二位,是同期國內工農業生產和百姓生存生活受到最大損害的省份。三年災害對於四川省可以說是一個轉折點,讓四川省退出了中國發達地區的序列,成為排名中游的中等省份。

         西元1964年起,四川省為三線建設重點地區之一,重慶、成都則是其中的核心。其中重慶市是全國三線建設輸入人口最多的城市,從西元1963年至西元1974年,共累計輸入三線建設人口達到224萬人。

         西元1997年,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從四川劃出成立新的重慶直轄市。

         西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造成69188人遇難,374177人受傷,失蹤18440人。

地理
地形
         四川位於中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是中國內陸腹地省份之一,介於東經97°21′-108°31′和北緯26°03′-34°19′之間,全省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寬921公里,面積48.41萬平方公里。四川西部地區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東部地區則大都位於四川盆地內。四川與重慶、陝西、甘肅、青海、雲南、貴州和西藏自治區接壤。

         四川省境內以山地為主,丘陵次之,平原和高原少,面積分別占全省幅員面積的77.1%、12.9%、5.3%和4.7%。

         以龍門山-大涼山一線為界,四川大致可分為東部四川盆地及盆緣山地區,以及西部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區。四川地形複雜多樣,包含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秦嶺-大巴山山地等幾大地貌單元,地跨中國地勢第一及第二階梯,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相對高差達7300多米。全省最高點是川西的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高達7556米,超過除亞洲外世界其它各大洲最高峰。

水文
         四川省除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小部屬黃河流域外,其餘均屬長江流域,是除青海外另一個長江和黃河都流經的省份。長江也是流經四川的最大河流,上游稱金沙江,是四川和西藏的界河,金沙江流至宜賓後稱長江。長江四川境內主要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包括大渡河、青衣江)、沱江、嘉陵江(包括涪江、渠江)、赤水河等。四川是中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大量水電站。四川省湖泊大多分布於西部和西北部高山高原地區,以冰蝕湖、溶蝕湖、堰塞湖為主,無特大面積湖泊。全省共有大小湖泊1000多個,著名湖泊有邛海、瀘沽湖等。四川北部的若爾蓋地區是中國重要的沼澤濕地區。

氣候
         四川處於亞熱帶,由於地形和不同季風環流的交替影響,氣候覆雜多樣。大致的說,東部的四川盆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而西部的高原地區受地形影響,以垂直氣候帶為主,該地區從南部到北部,氣候類型由亞熱帶逐漸過渡至亞寒帶,而垂直方向上則分布有從亞熱帶到永凍帶的各種氣候類型。四川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時,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複雜多樣的氣候條件,形成四川豐富多彩的土地利用類型、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資源和自然地理景觀,有利於農、林、牧和旅遊等各業的綜合發展。

         東部的四川盆地年平均氣溫14~19℃,比中國同緯度的其它地區(如長江中下游地區)高1℃左右。其中,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3~8℃,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25~29℃,春季及秋季氣溫則接近年平均氣溫。該地區四季分明,無霜期為280~300天。川西高原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小於8℃,其中1月平均氣溫-5℃左右,7月平均氣溫也只有10~15℃,全年無夏,冬季漫長。而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氣溫因地形而異,一般谷地為15~20℃,山地為5~15℃。

         東部的四川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其中盆地周邊山地多於盆地腹地,而盆西緣山地是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地區,達1300~1800毫米,當地城市雅安有「雨城」之稱,故柳宗元曾提出「蜀犬吠日」的說法。從季節上說,四川冬季降水最少,僅占全年總雨量的3~5%,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總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熱同期。川西高原大部分地區降雨稀少,年降水量為600~700毫米,其中金沙江河谷小於400毫米,是全省最乾旱的地區。該地區干雨季分明,6~9月為雨季,降雨占全年總雨量的70~90%;11~4月為乾季。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區差異大,乾濕季節分明。

礦產及生物資源
         四川擁有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132種,占全國資源種數的70%,其中天然氣、硫鐵礦、芒硝、螢石、鈣、釩、鈦儲量居全國第一。在資源開發基礎上的天然氣化工、天然氣能源、釩鈦金屬加工等產業在國內具有比較優勢。各類石材及礦泉水儲量和產量也比較大。

         四川是長江上游最大的水源涵養區,是中國三大林區和五大牧區之一,動植物資源豐富。其中天然中藥材4300多種,藥用植物種類占全國的75%,是國家中藥材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中藥上有「無川不成方」之說。

         四川省境內可利用植物資源1萬多種,脊椎動物1100餘種,屬國家珍稀保護植物84種,全國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149種,動物種類和植物種類均位居全國第二位。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占全國30%,珍稀動物種類數量居全國第二位,85%以上的大熊貓分布在四川境內。

旅遊資源
         四川是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其自然及人文景觀每年都吸引眾多遊客前往觀光。

         四川現有世界遺產5處,分別是九寨溝風景區、黃龍風景區、峨眉山和樂山大佛、青城山和都江堰、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列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的自然保護區4處,國家5A級旅遊景區3處,國家4A級旅遊景區48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5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7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5處,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家級地質公園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7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7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0座。

交通
         四川處於中國西南腹地,是中國地勢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交疊過渡地帶,中央為四川盆地,四圍是高山,因此交通不甚便利。世人皆知「蜀道難」。近現代化以來,四川的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等交通運輸隨著不斷建設而逐步改善。四川貨物運輸在全國的重要性低於旅客運輸。因水路運輸貨物周轉量不到全國的1‰,四川貨運周轉量僅占全國1%,民航貨運占全國超過4%,公路貨運超過3%,鐵路約占2.43%;旅客運輸周轉量占全國4.26%,其中公路占4.5%,水運占3.93%,鐵路占2.5%,民航達到8%。

公路與鐵路
         至西元2012年底,四川公路通車總里程為293499.441公里,居全國前列,但相對於本省遼闊地域仍顯滯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總里程21101.439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4334.173公里。目前建成的高速公路有成渝高速公路、成綿高速公路、綿廣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公路、成樂高速公路、成雅高速公路、成灌高速公路、成溫邛高速公路、成彭高速公路、成都繞城高速公路、都汶高速公路、內宜高速公路、宜水高速公路、隆納高速公路、遂渝高速公路、南渝高速公路、南廣鄰高速公路、達渝高速公路、瀘黃攀高速公路、雅西高速公路、綿遂高速公路、邛名高速公路、成綿高速公路複線、廣陝高速公路、達陝高速公路、樂宜高速公路、內遂高速公路、宜瀘渝高速公路、成南巴高速公路、樂雅高速公路等,正在建設或擬建的高速公路有樂自高速公路、成自瀘高速公路、成安渝高速公路、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公路、成都經濟區環線高速公路、綿九高速公路、綿巴萬高速公路、雅康高速公路、汶馬高速公路等。預計到西元2013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裡程突破5000公里,力爭西元2017年建成和在建高速里程超過8500公里,實現所有市州府所在地通高速公路,打通20條進出川大通道,基本建成運輸快捷、功能配套、覆蓋面廣的高速公路網絡。

         四川鐵路總營運里程數為3009公里(西元2006年底數據),總長在國內居前列但密度很低。境內有寶成、成渝、成昆、內昆、達成、遂渝鐵路等鐵路幹線。成都鐵路局管轄四川、貴州、重慶兩省一市的國有鐵路和合資鐵路。四川在建和擬建的鐵路有成綿樂客運專線、成渝客運專線、成蘭鐵路、蘭渝鐵路、西成客運專線、成貴鐵路、川青鐵路、川藏鐵路、成都—西寧—張掖鐵路、成昆鐵路複線等。

航空與水運
         四川擁有成都(5)、綿陽(69)、黃龍(50)、西昌(91)、宜賓(100)、瀘州(98)、達州(112)、南充(108)、康定(161)、廣元(137)10個有定期航班通航的民用機場(括號內數字為西元2012年度機場旅客吞吐量在國內機場排名)此外,於西元2003年建成的攀枝花機場經停航後重新開放。稻城亞丁機場於西元2013年9月建成開航,建成時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機場。宜賓川南機場,瀘州雲龍機場正擬開工建設;樂山機場、馬爾康機場已列入規劃建設。西元2009年,成都雙流機場啟用第二跑道。成都也成為了中國大陸北京、上海、廣州之後第四個擁有雙跑道機場的航空樞紐。西元2012年,第二航站樓將完成建設,同時完成雙流機場第三跑道的規劃和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選址。目前,有中國國航西南分公司、四川航空公司和成都航空公司三家航空公司總部設在四川成都,雙流機場也是這三家公司的基地機場。

         四川內河通航里程超萬公里,其中三至七級航道里程4026公里(西元2006年數據)。年吞吐量100萬噸以上的港口6個。長江四川段逐步建成三級航道,嘉陵江、岷江列為國家批准的18條高等級航道,納入了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方案。四川擁有1000噸級以上船舶147艘,貨船單船生產能力達到4000噸級。2008年度,四川水路運輸累計完成客運量4225.67萬人,旅客周轉量29377萬人,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89%和1.49%;完成貨運量3702.72萬噸,貨物周轉量566411萬噸公里,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62%和0.44%;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4649萬噸,其中貨櫃完成吞吐量66237標箱(唯一貨櫃港口瀘州港完成量),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0%和26%;岷江大件運輸完成141批次,3.4萬噸,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42%和17.8%。

管道運輸
         四川是中國管道運輸最發達的省份,在四川省,最早的天然氣管網建於西元1243年,早於全國其他各省份500多年。早在宋代,四川人就開始在利用天然氣的同時用竹子作管道輸送天然氣,鋼製天然氣管道在西元1933年就已經投入使用。西元1950年代,四川盆地開始大規模利用天然氣,通過川渝地區的管網,向成渝沿線城市供氣,當時整個中西部地區最重要的城市重慶市內早在50年代便已經普及了城市天然氣管網系統。1980年代中期,四川盆地大部份縣城已經開始使用高能、清潔的管道天然氣。至西元2008年初,四川油氣田已建成集氣管道7000餘公里,輸氣管道6000餘公里,集輸氣站1100餘座,天然氣管線長度約占全國的46%。盆地內形成了以南、北輸氣幹線為主體,以川東北、川西北、蜀南、重慶、川中五大氣源開發區為依託,延伸至川、渝、雲、貴、湘、鄂六省市的環形管網,形成了中國最大的集輸氣網絡。西元2007年,隨著普光氣田發現和開發,中國石化川氣東送工程已開工,幹線管道全長1700多公里。中國西南地區唯一的成品油管道蘭成渝輸油管道,輸油能力達每年600萬噸以上,川渝地區70%以上的成品油來自這條管線,是目前西南市場主要的成品油供給渠道之一。該管道起始於蘭州,途經甘肅、陝西和四川三省,終點抵達重慶市。管道幹線全長1252公里,是目前國內線路最長、口徑最大、壓力最高、順序輸送品種最多的成品油管道。

城市軌道交通
         目前,成都市規劃由地鐵和市域鐵路組成的城市軌道交通體系,其中成都地鐵1號線、成都地鐵2號線、成都市域鐵路成灌線都已投入運營,目前亦有成都地鐵3號線、4號線以及市域鐵路成彭鐵路、成蒲鐵路正在建設中。

         四川省政府已於西元2014年發文,將積極支持省內綿陽,南充,瀘州三座城市開展軌道交通前期規劃研究工作。根據最新消息綿陽規劃5條線,南充瀘州初步規劃3條線。

經濟
概況
         四川省經濟隨地域不同,貧富差距巨大,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地區水網密集,氣候濕潤,自古便號稱「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經濟自唐代以來就比較繁榮,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和中國最早的錢莊出現的地方,也是代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之一的大型作坊「蜀繡染坊」出現的地方,在數千年歷史上,川中地區都是堪比杭嘉湖平原的全國經濟最發達,民生最富庶的地區之一。1940年代國民政府首都內遷四川重慶,帶來大量外來人口,同時也帶來了當時中國發達經濟區的人才和技術;1960年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三線建設戰略,又有許多大型企業向四川遷移,這些因素使四川在人才和技術方面有了很好的積累,對當地經濟貢獻頗大。通過90年代開始的西部大開發,四川省現在已是中國西部地區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成渝經濟區已經占到全國GDP的13%,在工業產值上,成都明顯領先於中部經濟帶的省會城市。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資料顯示,四川省經濟總量至西元1995年穩居中國第九位。

橫向比較
         與其他省份的經濟發展速度相比,四川的發展速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省份中偏後,四川省經濟從西元1949年僅次於廣東、江蘇和遼寧的全國第四位下降到西元2009年的第9位。西元1979-西元2007年29年,根據同期全國平均物價水平推算,GDP年平均增長率9.0%,次於天津、湖北、貴州等24個省份居25位,低於全國9.8%的平均水平。西元1978年-西元2008年,四川GDP總量在全國的位次一直在第6位至第9位間輪替,西元1978年位居全國第6位,西元1985年居第8位,西元1995年開始穩居第9位。四川經濟增長率(西元1979-2007年):有13年低於當年全國平均水平,16年高於當年全國平均水平;29年間有12年年增長率低於10%,17年高於10%。

經濟總量
         西元1991年全省GDP突破1千億元,西元2003年突破5千億元,西元2007年突破1萬億元。人均GDP:西元1990年首次突破1千元(全國西元1987年突破1千元),西元2001年突破5千元(全國西元1995年突破5千元),西元2006年突破1萬元(全國西元2003年突破1萬元)。西元2007年,四川GDP總量(最終核實數)達到10,505.3億元,人均GDP為12,893元,次於陝西、青海、寧夏等23省份居第24位。西元2008年,四川GDP總量達到12,506.3億元,人均15,378元。中國官方公布的西元2009年四川省GDP數據為人民幣14151億元。西元2010年四川省GDP總量達到16898.6億,居全國第8位。

產業比重
         四川經濟結構中三次產業的比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西元1978年為44.5:35.5:20.0(同期全國為28.20:47.87:23.92);西元2007年為19.9:43.7:36.3(同期全國為11.1:48.5:40.4),從西元1978年-西元2007年經過30年的發展,產業結構漸漸趨向於合理,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舊占有較大比重,第二產業有較快的發展。以西元2007年為例,第一產業占GDP比重僅次於海南、廣西2省區居全國第3位;第二產業占GDP比重次於湖北、安徽、重慶等23省居24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次於青海、遼寧等21省市居第22位。從總量上看,第一產業增加值僅次於山東、河南2省份居全國第3位;第二產業增加值次於遼寧、上海等8省居9位;第三產業增加值次於河南、遼寧等9省份居第10位。

工業及能源
         在國內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有白酒飲料業、裝備製造業、水電和天然氣,其它發展得比較好的有化肥工業、電子信息業、中藥材、軟體業、航空航天製造業。四川最大的十家公司絕大多數為國有企業,而且央企居多,如四川電力公司、攀鋼、中國石油四川銷售公司、東方電氣集團等。新希望集團是全省最大的民營企業,西元2013年銷售收入接近1000億元。到西元2013年底,四川省有103家公司在國內外證券交易所上市。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是五糧液(SHE:000858)。四川的大型企業主要有攀鋼集團、成都鐵路局、新希望集團、四川長虹電子集團、宜賓五糧液集團、宏達集團、通威集團、華西集團、川威集團、成都建工集團、中國東方電氣集團等。

         四川石油和煤炭的儲量和產量都不算大,但天然氣的儲藏和開發量則居國內前列。由於四川水電可開發量位於全國第一,是少數水電比重超過火電的省份。預計在西元2020年前,四川有長江幹流及雅礱江梯級開發等多座大型水電站建成,四川將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輸出基地。四川也是全國三大電力設備生產基地之一,目前在水、火、核、風發電設備的生產領域均有較高市場占有率。同時,四川也是國內太陽能矽基半導體電池發電原材料多晶矽、單晶矽、非晶矽最大的生產基地之一,其中四川新光矽業公司擁有國內第一條達產的千噸級多晶矽生產線,除新光外,還有四川永祥、樂電天威矽業、東汽矽材料、川投矽業等太陽能發電矽材料生產商。

農業
         四川農業經濟數量大,所占比重高,屬於農業大省,農業經濟比較發達,其中糧食、油料、蔬菜及生豬供應在國內有重大影響。在三次產業結構中,四川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達19.9%,這一數值僅低於海南省。說明四川農業發達,第二、三產業都有待加速發展。特別是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低於全國平均達6個百分點,說明加快發展工業是四川經濟的要務。按西元2006年統計的數據,在中國前100個糧食和肉類生產大縣中,四川分別有7個和16個。四川雖然農業發達,糧食種植面積和糧食總產量都居全國前五位。但從糧食總產和糧食種植面積的比值(即單產)來看,僅居全國中下水平(全國最高為上海、新疆、江蘇,最低為山西、浙江、甘肅)。說明四川農業投入不足,也可通過退耕一部份低產土地還草還林,減輕生態環境壓力。

         四川的農產品除糧食、油料、水果和鮮花之外,茶葉、蠶繭、菸草、白蠟、桐油、苧麻、花椒、核桃、竹筍、蕎麥、板栗、魔芋、橄欖油、食用菌等農林土產在全國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釀酒業
         四川歷來是釀酒大省強省,川酒綿醇濃香、風味獨特、獨樹一幟,不遜黔省。 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郎酒、沱牌、水井坊,品牌濟濟,源遠流長,聞名天下。

旅遊業
         四川旅遊資源無論是數量或質量均居全國前列,西元2010年度,四川全省旅遊總收入1886億元,占全省GDP的11.1%,國內遊客超過2.7億人次,接待海外遊客104萬人次,但旅遊外匯收入明顯低於雲南省,海外遊客數甚至低於黑龍江、陝西、內蒙、湖南、天津等省市。雖然四川擁有的旅遊資源在中國名列前茅,但四川省旅遊總收入常年處於全國第9位,跟GDP排名相當,但與擁有的豐富旅遊資源極不相稱。四川在旅遊的投入及宣傳上都不盡人意,服務也有待進一步提升。

人口
         西元2007年末,四川總人口達到8815.2萬人,2791.5萬戶,其中:男性4566.4萬,女性4248.8萬;農業人口6675.2萬,非農業人口2140萬。全省人口出生率9.2‰,死亡率6.3‰,自然增長率2.9‰。近年,四川有超過1300萬城鄉剩餘勞動力常年外出務工,是全國最大的勞務輸出省份。

         在重慶市未升格為直轄市以前,四川曾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由於人口基數龐大,人口增長的絕對數亦龐大。1980年代中國開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四川省的人口增速雖然較以前放緩,但引發的人口問題亦顯現出來,如老齡化。據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資料顯示,西元2009年四川全年有74.68萬新生人口,出生率為9.15‰;死亡人口52.48萬人,死亡率為6.43‰,人口增加絕對數為22.20萬人,增長率為2.72‰,人口發展趨勢呈嚴峻的老齡特徵。另外由於家庭生育受國家到政策約束,特別是許多農村家庭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意識,時有遺棄女嬰現象,導致新生人口的性別比例失調。

民族
         四川省的主要民族為漢族,包括巴蜀人、土廣東、老湖廣三大族群,其中巴蜀人是四川的主體族群,占總人口的95%。除漢族外其它民族雖然只占四川省總人口的5%,但總數達422萬人,居中國第8位。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14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依次是:彝族(212萬)、藏族(127萬)、羌族(30萬)、苗族(15萬)。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成都、廣元、宜賓等18個市為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西元2001年底,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80萬人,有石棉、漢源、金口河等6個享受民族地區待遇的縣(區)和寶興縣的磽磧鄉、青川縣的大院鄉等94個民族鄉。四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第二大藏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文化與宗教
文化
         「自古文人多入蜀」(此詞沿自「自古詞人多入蜀」),古往今來,在四川休養生息和揮灑詩文的傑出文人彬彬輩出,四川名人的歷史長廊,在近代之前幾乎全都由文人占據。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談資》中說道:「蜀之文人才士,每出,皆表儀一代,領袖百家」。四川人司馬相如是四川文化史上第一個最著名的文人,漢武帝在讀其《子虛賦》後發出這樣的驚嘆「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他與才女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傳頌。

         由於四川盆地的地理因素和農業社會「天府之國」的富裕,四川地區存在一些「盆地意識」和「小農思想」,而美麗富饒的巴山蜀水也孕育了大禹、司馬相如、李白、三蘇、巴金、張大千等古今文化名人和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蹟,四川文化因此具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獨特之處,地方特色突出。秦征服巴蜀後,巴蜀文化逐步轉型為秦漢文化的一支重要地域亞文化。漢魏之際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隋唐五代為文學繁榮之地,佛教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宋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出現了全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巴蜀的科技在歷史上很發達,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種植技術、鹽井技術、青銅冶煉技術、天文學、數學、醫學等。

         川劇、川茶、川酒、川菜、川藥及蜀繡、蜀錦、川派盆景等無不是都具有強烈而卓越的地方特色,而聞名天下。

語言
         四川人的通用語言被稱為四川話,但廣義上的四川話的使用者不只是四川人,包括漢語西南官話中源自古巴蜀語的成渝片及赤灌片。四川話目前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如果把它當成一種獨立語言,其使用者人數居於世界所有語言第10位,僅次於日語,多於德語。現今四川話形成於元末明初「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朝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巴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與湘語、贛語等南方漢語有著密切的聯繫。四川話的主要特點是古入聲或保留(如樂山話),或全部整齊地歸入某一個調類(如成都話入派陽平、自貢話入派去聲、雅安話入派陰平),同時擁有大量的特有詞彙、俗語與句式。

         除四川話外,四川省境內較為常見的漢語還有土廣東話(屬客家話)和老湖廣話(屬湘語)等,其都以方言島的形式分布於四川各地。其中土廣東話使用者主要集中於成都平原周邊丘陵、川中丘陵和川北山區等地,人口約100萬;而老湖廣話使用者主要集中於沱江中上游丘陵等地,人口約90萬。由於四川話在四川地區的強勢地位,一般而言,土廣東話與老湖廣話的使用者同時也是四川話的使用者。另外,四川省境內還存在以康巴語、嘉絨語、彝語、羌語、摩梭語等語言為母語的族群。

宗教
         四川民間信仰:四川民間信仰揉合古代中國儒、釋、道三教的信仰,其中最重要和最具四川特色的民間信仰為川主信仰。其起源於唐朝及之前四川地區對於秦蜀郡太守李冰的信仰崇拜,是一種以巴蜀治水文化為核心內容的民間信仰。川主信仰的祭拜場所是川主廟(亦稱為川主宮、川王宮、二郎廟、清源宮、萬天宮、惠民宮等)。明清以來,川主成為四川本土鄉神,清朝川主廟遍布四川省(含今重慶市)內各州縣,有方誌記載的便超過500處。在川渝之外的川主廟則同時還兼有川人會館的功能。四川佛、道教徒中,大多混雜著四川民間信仰的成分。

         道教:四川是道教的發源地。東漢順帝漢安元年(西元142年),張陵奉老子為教主並尊其為「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核心經典,在今成都市大邑縣鶴鳴山中創立道教。張陵被道眾敬稱為「張道陵」或「張天師」。道教早期稱為「天師道」或「五斗米道」。道教在該省仍有相當影響力。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有著名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青城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和位於成都市區的青羊宮。

         佛教:佛教傳入四川盆地的最初年代尚不能確定。根據地方志記載中的漢代古寺推斷,東漢時佛教就應已記載的傳入四川,有文字記載的是東晉哀帝興寧三年(西元365年),有位叫法和的僧人從中原來到四川,為佛教在四川的發展起到奠基的作用。四川省著名的佛教寺廟有位於成都的文殊院、大慈寺、新都的寶光寺、峨眉山的報國寺、萬年寺等。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藏傳佛教在四川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傳播較為廣泛。

         基督教:①基督教新教。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英國倫敦會的格里菲斯·約翰(Griffith John)和大英聖經公會的威利(James Aitken Wylie)進入四川傳教,並將遊歷見聞向英國各差會本部匯報。這是基督教第一次在四川傳教。截止西元1999年10月,四川省已開放的基督教堂(點)共106處。
                    ②天主教。天主教在四川的傳播始於崇禎十三年(西元1640年)。這一年,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傳教士利類思司鐸從北京入川傳教。西南地區三省一市聯合開辦四川天主教神哲學院位於成都市平安橋天主教堂。

         伊斯蘭教:四川在唐末五代時期,已有穆斯林居住,西元10世紀初大規模傳入,清代是四川伊斯蘭教繁榮時期。現有穆斯林12萬餘人,屬遜尼派。

科技教育
教育
         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成都則是中國著名的高等教育教育基地之一,擁有諸如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原唐山交通大學,西元1971年遷入峨眉山市,西元1989年遷入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前身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等中國重點大學。截至西元2009年末,全省各級各類學校的總數為3.4萬所,學生和教職工的人數分別為1803萬和91萬,教工人數中有75萬為專任教師。四川的偏遠地區基礎教育普及率欠佳,西元2009年末全省新增兩個縣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為99.99%。四川統計公報顯示:全省共有小學1.24萬所,西元2009年有94.5新生入學,小學生總人數為617萬;普通中學4809所,西元2009年招新生169.2萬,學生總數499萬;還有95所為特殊教育學校,學生4.2萬。成都是四川省的高等教育中心,其他地級市都有培養中小學教師的師範學校或學院。四川擁有92所普通高校,22所成人高校,培養研究生的機構37個,西元2009年還有55.5萬人以自學考試的形式接受高等教育。據四川省教育廳的資料顯示,全省範圍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為22%。

科技
         四川省有許多優勢科技項目,如新材料與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核技術等,截至西元2009年末,全省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分別為11個和5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和國家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分別為13家和27家,共有60名在學術和科技領域頗有造詣的專家、學者和教授被委任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院士。西元2009年三壩核電站開工,同時有30個產品被認定為四川省高新技術創新產品,有33047項新產品或項目申報專利,其中有20132件獲得專利授權。

航天科技
         坐落於四川西南部西昌市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著名的航天基地。

著名人物
古代人物
         李冰,秦代蜀郡守,擅長水利,都江堰為其傑作。
         文翁,漢代蜀郡守,創辦中國首個官學「文翁石室」。
         落下閎(西元前140年-西元前87年)四川閬中人,西漢時期曆法專家。
         司馬相如(西元前179年-西元前117年),四川成都人,漢代文學家,擅長漢賦。
         揚雄(西元前53年-西元18年),四川成都人,漢代哲學家、文學家。
         陳壽(西元233年-西元297年),四川南充人,西晉史學家,著有《諸葛亮集》及《三國志》。
         武則天(西元624年-西元705年),四川廣元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陳子昂(西元661年-西元702年),四川射洪人,唐代詩人,著有膾炙人口的《登幽州台歌》。
         李白(西元701年-西元762年),四川江油人,中國古代第一詩人。
         黃筌(西元903年-西元965年),四川成都人,五代十國時期西蜀畫家
         蘇舜欽(西元1008年-西元1048年),四川中江人,北宋文學家。
         蘇洵(西元1009年-西元1066年),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西元1037年-西元1101年),四川眉山人,宋代第一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轍(西元1039年-西元1112年),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魏了翁(西元1178年-西元1237年),四川蒲江人,南宋哲學家,蜀學之集大成者。
         秦九韶(西元1202年-西元1261年),四川安岳人,南宋數學家,著有《數書九章》,中國剩餘定理和秦九韶算法的發明者。
         楊慎(西元1488年-西元1559年),四川成都人,明代大才子,《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
         李調元(西元1734年-西元1803年),四川綿陽人,清朝官員、文人。
         劉光第(西元1859年-西元1898年),四川富順人,清朝官員、戊戌六君子之一。
         楊銳 (西元1855年-西元1898年9月28日),字退之,易字叔嶠,又字鈍叔,號蟬隱,四川省綿竹縣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維新派人士。

近代至當代的四川著名人物
         辛亥革命時期:吳玉章、龍鳴劍、王天傑、蒲殿俊
         北洋政府時期:尹昌衡、陳宧、蔡鍔、熊克武、戴勘、楊庶堪、張瀾、劉湘、劉存勛、楊森、鄧錫侯、賴心輝
         國民政府時期:謝持、賴心輝、劉文輝、劉湘、王纘緒、張群、鄧錫侯、王陵基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朱德、鄧小平、陳毅、劉伯承、聶榮臻、羅瑞卿、郭沫若、楊尚昆、張愛萍、廖志高、李井泉、張國華、劉興元、譚啟龍、楊汝岱、謝世傑、張學忠、李大章、楊超、魯大東、楊析綜、蔣民寬、張皓若、肖秧、宋寶瑞、張中偉、蔣巨峰、梁光烈

旅遊
         四川旅遊資源豐富,其自然及人文景觀每年都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觀光。列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的自然保護區4處,國家4A級旅遊景區48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5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3處,國家級森林公園31處,世界地質公園1處,國家級地質公園1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7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7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0座。四川現有世界遺產5處,自然遺產有九寨溝風景區(西元1992年登錄)、黃龍風景區(西元1992年登錄)、四川大熊貓棲息地(西元2006年登錄):文化遺產有青城山和都江堰(西元2000年登錄);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有峨眉山和樂山大佛(西元1997年登錄)。

~ data from wik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8626460 的頭像
    s8626460

    The Beauty of Taiwan

    s8626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