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意為「遼闊的國家」,《諸蕃志》譯作蜜徐籬,《瀛涯勝覽》譯作米息。
埃及阿拉伯共和國,是東北非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20,00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8000萬。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地理上該國橫跨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而該國大部分領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信徒主要為遜尼派,另外還有基督教與其他宗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歷史
埃及的歷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西元前3100年出現統一的奴隸制國家。西元前11世紀 - 西元前7世紀先後被亞述、波斯、馬其頓和羅馬帝國征服。西元4世紀 - 西元7世紀併入東羅馬帝國。西元7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入侵,建立阿拉伯帝國。西元1249年開始由馬木魯克軍團指揮官統治。西元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行省。西元1798年 - 西元1801年一度被拿破崙法國佔領。西元1882年,被英國軍隊占領。西元1914年英國成為埃及的保護國。西元1922年2月28日,英國被逼承認埃及獨立,但仍保留對埃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問題的處置權。西元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國家政權。西元1953年6月18日廢除帝制,成立「埃及共和國」。西元1956年將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西元1958年2月,埃及與敘利亞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西元1961年9月,敘利亞脫離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西元1971年9月改國名為「埃及阿拉伯共和國」。
地理
埃及面積有1,001,450平方公里,疆域橫跨亞、非兩洲,當中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另外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埃及有著獨特的地緣位置:在陸路上,它連接亞、非兩洲;在海路上,透過蘇伊士運河及紅海亦連接了地中海及印度洋。所以有歷史紀錄以來,埃及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現時埃及的西面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交界,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臨地中海。
埃及全境有95%為沙漠。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29米。尼羅河從南到北流貫全境,境內長1350公里,兩岸形成寬約3 - 16公里的狹長河谷,並在首都開羅以北形成2.4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這兩岸的河谷及三角洲地帶,雖然只佔埃及全國總面積的4%,但卻是埃及99%的人口聚居所在。蘇伊士運河是連接亞、非、歐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薩赫湖,以及亞斯文高壩形成非洲最大的人工湖 - 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公里)。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型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平均降雨量50 - 200毫米。其餘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沙漠地區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雨量不足30毫米。每年4 - 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使農作物受害。
行政區劃
埃及全國劃分為27個省,分別由5個城市省,上埃及8省,下埃及9省和沙漠地區5個邊疆省組成。
上埃及8省:
明亞
貝尼蘇韋夫
法尤姆
艾斯尤特
亞斯文
索哈傑
基納
下埃及9省:
代蓋赫利耶
布海拉
西部
伊斯梅利亞
米努夫
蓋勒尤卜
東部
杜姆亞特
謝赫村
邊疆沙漠省5個:
紅海
新河谷
馬特魯
南西奈
北西奈
五個城市省為:
開羅
亞歷山卓
塞德港
蘇伊士
路克索
政治
永久憲法於西元1971年9月11日經公民投票通過。憲法規定埃及是「以勞動人民力量聯盟為基礎的民主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經濟上有「國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三種形式;總統是國家元首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由人民議會提名,公民投票選出,任期6年,任命副總統、總理及內閣部長,以及解散人民議會,在特殊時期可採取緊急措施;在人民議會(立法機關)閉會期間,還可通過頒布法令進行統治。西元1980年5月22日經公民投票修改憲法,規定政治制度「建立在多黨制基礎上」;「總統可多次連選連任」,並增加了「建立協商會議」的條文。人民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議會的主要職能是:提名總統候選人;主持制定和修改憲法;決定國家總政策;批准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國家預算、決算,並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協商會議是薩達特總統於西元1979年提出建立並寫入憲法的。西元1980年11月1日,協商會議正式成立。委員共210名,其中三分之二由各階層、機構和派別選舉產生,其中一半應是工人和農民;三分之一由總統任命。根據憲法規定,協商會議是與人民議會並立存在但無立法權和監督權的咨詢機構。每屆任期六年,三年改選一半委員,可連選連任,亦可再次任命。協商會議設主席、副主席。
人口
截止到西元2004年1月,埃及人口數約為7055萬人(含190萬海外工作人員),人口增長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達到1.97%。 人種:東方哈姆族(埃及人、貝都因人、柏柏爾人)佔99%,希臘人、努比亞人、亞美尼亞人、義大利人和法國人後裔佔1%。
埃及大約90%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其餘的人則多半信仰基督教。
經濟
埃及經濟主要依賴於農業、石油出口、旅遊業,以及勞務出口。有300萬埃及人工作在沙烏地阿拉伯、海灣國家和歐洲等地。埃及是世界重要的棉花產地和出口國。西元1970年建成的亞斯文大壩改變了尼羅河的生態,並影響了埃及的農業。
文化
埃及目前共有七項世界遺產,包括六項文化遺產,一項自然遺產:
阿布米奈(文化遺產,西元1979年)
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文化遺產,西元1979年)
開羅伊斯蘭老城(文化遺產,西元1979年)
孟斐斯及其墓地——從吉薩到代赫舒爾的埃及金字塔區(文化遺產,西元1979年)
從阿布辛貝勒神廟到菲萊神殿的努比亞遺址(文化遺產,西元1979年)
聖凱瑟琳修道院(文化遺產,西元2002年)
鯨魚谷(自然遺產,西元2005年)
~ data from Wiki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