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輸柯·孔雀(Ashoka Maurya,約西元前304年-西元前232年),常被簡稱為阿育王(梵語:अशोक Ash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頻頭娑羅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後世稱為佛教護法。
即位之初
根據佛教文獻記載,西元前273年賓頭娑羅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與其兄修私摩爭奪王位取勝,並把王族政敵全部殺死,在統治初期被認為是一個暴君。不久阿育王篤信佛教(有人說是受佛教徒的異母弟影響;也有說是受沙門的影響)。在約西元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繼而,除邁索爾地區外,統一印度全境。其統治時期成為古代印度歷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
根據小摩崖法敕,阿育王在接觸佛教後,曾經有兩三年的時候不太積極,之後與僧團深入相處,約於即位後第七年皈依佛教。根據阿育王刻文中的十四章法敕記載,阿育王在即位第8年,征服羯陵伽國,當時親眼目睹大量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在即位第9年後,開始虔誠信仰佛教,想要以和平方式擴張勢力。
但似乎阿育王之後亦沒完全改變暴力與專制,北傳記載他曾將數以萬計的分那婆陀那國的拜偶像外道屠殺,導致誤殺了自己敬重的佛教長老。據南傳記載阿育王曾因佛教僧侶不與外道一起和合說戒,而屠殺了都城內的佛教僧侶,阿育王後悔之後,再沒有迫害各宗教的具體記載,對佛教、婆羅門教和耆那教都予以慷慨捐助。所以後來的人都認為阿育王強調寬容和非暴力主義,稱他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統治了長達41年的時間。
宣揚佛教
阿育王為了推廣佛教,並為了要求人們遵守理法,在國內建立了許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諭,稱為「法敕」。法敕多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為人誠實等,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在敕令中阿育王通常自稱為「天親仁顏大王」。
阿育王作為佛教徒大力宣揚佛法。他禁止無益的殺生,為平民建立醫院,為旅客建立休息的場所,對貧民施捨,並且親自朝拜佛陀的聖跡,建立許多佛塔。據傳說,阿育王在位期間 ,共建造八萬四千座佛塔。在他即位第17年,在華氏城由帝須長老舉行第三次佛教結集,使佛教成為印度全國性的宗教。他還向周邊國家派出許多傳教團,使佛教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尤其是派人去錫蘭的傳教,使斯里蘭卡至今都是南傳佛教的中心。依據語言學家季羨林的考據,阿育王對外所傳播的佛教,只限於上座部派別。依據北傳佛教的記載,阿育王後期轉而信奉大眾部。
治國方針
阿育王的後期治國方針是基於佛教的精神,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的統一。他的這種政策並不是空想主義的,具有相當的現實性。對於羯陵伽國的征戰雖然對其慘狀深有感觸,但是仍然將其土地編入帝國的版圖。他雖然禁止殺生祭祀,但是沒有廢除死刑和酷刑。在屠殺分那婆陀那外道後,他的宗教政策變為寬容。
他雖然是上座部佛教徒,但後期容許其他宗教的存在,婆羅門教、耆那教都得以共存。他的這種宗教政策,也成為以後印度君主的傳統。
晚年
佛教傳說,阿育王曾問優波毱多誰是最大施主,優波毱多說是布施真金百億的須達多,阿育王晚年病重,計算一生所布施為九十六億,要把國庫的財產布施出來湊齊百億,因而被所立太子軟禁,每天供給少量食物。他病死後,孔雀王朝陷入無休止的戰亂,並在四十多年後就滅亡。
王位繼承
阿育王原本指定他的兒子鳩那羅為王儲,但鳩那羅不久即被刺瞎。於是王位便由鳩那羅的侄子達沙拉沙繼承,鳩那羅的兒子三缽羅底被指定繼承達沙拉沙。
家庭
已知的妻子:
1.善無續(Asamdhimitra)
2.帝舍羅叉(Tisyaraksa,傳統上被認為是反面人物)
子女:
1.鳩那羅(Kunala)
2.摩哂陀(Mahendra)
3.僧迦密達 (Sangamitta)
~ data from wiki
- Dec 05 Thu 2013 23:49
阿育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