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九龍(Kowloon),面積約47平方公里,是除香港島及新界區外,香港的另一個主要組成部份。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一海之隔,北面的獅子山使九龍與新界區內陸分隔,東南西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亦稱為九龍半島。

         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半島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西元2003年政府公佈顯示,全港約有三成人口居於九龍區。

歷史
         於西元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役,清廷再敗給英法聯軍,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西元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寨城除外,租期99年。西元1937年,政府開始將界限街以北及九龍群山以南的新界劃作新九龍。中英談判使香港這個歷史遺留問題得以解決,「新九龍」這種劃分已經不再有意義,所以現時兩地都一併稱為「九龍」。但位於新九龍的物業跟新界物業一樣,須向香港特區政府繳交地租,而界限街以南的九龍的物業則只需繳交極低的象徵式地租。但根據香港法例第1章釋義及通則條例附表5,新界的定義仍包括新九龍,地域區分有別於實際應用。

         根據西元1841年5月《轅門報》(即後來的《香港政府憲報》)所載,香港島上居民可分為三大類,即漁民、農民和打石工人。與港島一水之隔的九龍半島,此三大分類自然亦無分別,一體並存。兩者稍有不同的,是港島的城市化步伐較快,起步較早,而九龍的則起步較晚,要到西元1920年代之後才稍具規模。

         自英國於西元1860年取得九龍半島後到西元1898租借九龍半島北部和新界,這30多年沒有重點開發九龍,因為九龍半島的控制權在軍部,軍部主要保留九龍半島作為軍事用途保護港島。軍部與英商一直爭議九龍半島的用途,直到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後,九龍半島的用途才改為商業與旅遊,而開始大力發展。

地名由來
         相傳九龍地名由來最常見的解釋是九龍北部的八條山脈亦即為龍脈,加上皇帝自己,便是九條龍脈;另一說法是九隻是代表多的意思。

城市景觀
         根據香港地政總署測繪處於西元2010年2月文件顯示,九龍總面積為46.94平方公里。轄下共有5個分區,每區均有其各自的區議會:
    * 九龍城區:包括九龍城、九龍塘、何文田、土瓜灣(馬頭圍、馬頭角)、紅磡、啟德等地方。
    * 觀塘區:包括觀塘市中心、牛頭角(四順、佐敦谷)、九龍灣、秀茂坪、藍田、茶果嶺、油塘等地方。
    * 深水埗區:包括深水埗、長沙灣、荔枝角(美孚新邨)、石硤尾、又一村、昂船洲南部等地方。
    * 黃大仙區:包括黃大仙、牛池灣、鑽石山、慈雲山、樂富、新蒲崗等地方。
    * 油尖旺區:包括油麻地、尖沙咀、旺角(太子)、佐敦、大角咀等地方。

         歷史上新九龍與新界的分界為直線,但現在已經反過來,「九龍」是指以上五個區的總和。而隨著區議會區界修訂,九龍之範圍亦有變更。

         自西元1998年起,立法會選舉選區有兩個:
    * 九龍東:包括黃大仙區及觀塘區(西元2004年:5個議席;於西元2008年減少1個議席)
    * 九龍西:包括油尖旺區、深水埗區及九龍城區(西元2004年:4個議席;於西元2008年增加1個議席)

         選舉選區的議席數目根據人口而決定,個別選區的議席數目會因人口增減而或有更改。

         西元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亦曾使用「九龍中」、「九龍東」、「九龍南」、「九龍西」、「九龍東北」、「九龍西北」及「九龍西南」等劃分。

人口
         根據西元2001年香港人口普查,九龍的人口總數為2023979,佔全港人口30.2%。 西元2003年根據規劃署對香港10年後人口分布的推算,九龍人口增長將較新界和香港島為快。至西元2012年,九龍人口將增加17%,達237萬人,佔全港人口的31%;略高於2002年的30%。而歷史記載,西元1860年九龍人口不足1000。

填海工程
         九龍一大部份土地是由填海所得,包括早期的啟德機場等,而近年的西九龍填海計劃是歷來在市區進行的最大規模填海工程,它把九龍半島的面積擴展了三分之一,並將海岸線向海港伸展,延展最多的部分達一公里闊,佐敦道碼頭客輪碼頭、大角咀碼頭更因填海而消失,而來往佐敦道的航線亦取消 。昂船洲原本是和九龍半島分開的,在這次西九龍填海工程中,昂船洲正式和九龍半島連接,截至西元2010年,九龍半島的總面積擴展至約47平方公里,比毗鄰的城市澳門面積約30平方公里地區大出約63%。

地名的濫用
         雖然官方對九龍的定義僅限於九龍城區、觀塘區、深水埗區、黃大仙區及油尖旺區五區,由於九龍位於整個香港的中心、佔盡地利等因素,因此有人喜將之以外的地方亦稱位於九龍區,如接近九龍地區的新界地域,例如新界東的將軍澳及新界西的葵涌等地。

         較著名的例子包括無線電視昔日的總部(電視城)以及香港科技大學,同樣位於新界西貢區的清水灣半島,但地址均使用「九龍清水灣」;合和集團位於新界荃灣的酒店,過往曾一度名為「九龍悅來酒店」;甚至遠至新界屯門的香港黃金海岸,地址被稱為「九龍青山灣青山公路1號」。

         西元2006年,長實集團位於新界葵涌的樓盤雍雅軒,由於在電視廣告宣傳其處於九龍區,因而被廣播事務管理局發出勸喻,指廣告誤導及不正確。不過,於西元2008年落成、同樣位於葵涌的新鴻基地產商廈項目,卻被命名為九龍貿易中心,更以「九龍西商業新據點」自居。

         西元2009年,位於新界將軍澳寶琳的大型商場新都城在宣傳板上以「東九龍最大購物中心」自居,由於寶琳實際上是位於新界西貢區,因此遭到真正為東九龍區最大的購物商場 - 位於九龍灣的MegaBox去信表示不滿,後來新都城刪去有關字眼,事件不了了之。

未來發展
         行政會議於西元2008年3月 11日批准由港鐵公司展開沙田至中環綫及觀塘綫延綫進一步規劃及設計。政府將分段完成沙田至中環綫,整個計劃由沙田區的大圍開始,穿過大老山到達鑽石山,再沿東九龍線前往啟德新發展區、土瓜灣到達紅磡。與東鐵線交匯後,再經由第四條過海鐵路到達香港島的會展,最終以金鐘為終點站。

         於西元2009年10月20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會議上拍板興建,按照計劃,香港段將會由香港的西九龍至港深邊境的落馬洲一帶,線路全長26公里。由於建於隧道內的關係,最高行車速度只有每小時200公里(即高速鐵路定義中最低平均時速), 全程途經九龍的西九龍填海區(油麻地、大角咀、深水埗南昌)、葵涌、尖山、金山,以及新界的大帽山、石崗、八鄉、雞公嶺、牛潭尾、米埔的地底。沿途不設站,只設西九龍總站。

         中九龍幹線是香港6號幹線的一部份,連接油麻地及啟德(前啟德機場一帶)。全線均為三線雙程分隔公路,主要以地底行車隧道方式興建。預期於西元2012年動工,西元2016年落成通車。

啟德發展計劃
         啟德發展計劃(前稱東南九龍發展計劃)是在香港啟德機場舊址進行的大型市區發展計劃。經過多年的研究及討論,計劃包括興建大型體育場館、都會公園、郵輪碼頭及旅遊中心等核心建築項目,並有多項住宅及商業發展,與馬頭圍、九龍城、新蒲崗、九龍灣及觀塘等地整合為一個綜合發展區。

九龍區法定古蹟
    * 尖沙咀香港天文台
    * 深水埗李鄭屋漢墓
    * 尖沙咀前九廣鐵路鐘樓
    * 尖沙咀前九龍英童學校
    * 尖沙咀前水警總部
    * 九龍寨城公園九龍寨城南門遺蹟
    * 九龍寨城公園前九龍寨城衙門
    * 九龍塘窩打老道瑪利諾修院學校

~ data from wik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8626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