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雖然是質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經過琢磨,也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雖然自稱是萬物之靈,如果不肯學習,也不會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雖然玉不琢,不成器有時被引用在教訓頑劣小孩子,但本意強調學習的重要。要有學,才有所得。

         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學習過後纔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後纔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後纔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後纔能自我勉勵,發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相輔相成的。《尚書‧兌命篇》說: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教學互進。是這個意思。偶而被問個問題,自己會突然愣住。並不一定是不知道答案,而是從未自一些角度切入思考,有時甚至沒有把真正的問題當成問題而忽略。不免汗顏本身研究學問的態度不夠嚴謹。知道學識不足之後,細心地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這時學問就逐漸累積成自己的智慧了。回答問題也是一樣,準備seminar的投影片時,會仔細推敲句子的真正含意,萬一自己的說法無法說服自己,那麼跟老師報告時,出糗的機會就相對提高。教導他人的同時,大腦也正在對問題做更深一層的了解,這時對問題的思索就更加深入。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教師常常觀察學生,但是並不輕易發言,等到適當的時候再加以指導,是要使學生自動自發;至於年幼的學生,只聽講而不能亂發問,是因為學習要按照進度順序進行。這個說法很難評論對錯,端看解釋的角度。年幼時,心中常常有許多問題: 為何天是藍的? 為何海洋是藍色,水卻是透明? 為何星星會閃爍? 幼小的心智,有著無窮的求知慾。如果解釋是簡單且扼要、不涉及許多理論,那麼跟小孩子解釋,將容易被接受且吸收。如果,還要牽扯許多未知的原理和領域時,那樣的教學將不具有極高的品質。就如同小小的溝渠,卻要容納大量的洪流,水必然溢出渠道。即使現在的我,也是時常上演這樣的戲碼。研究一篇MIT的博士論文,對於剛上碩二時的我而言,等同於嬰兒般的無知。即使詢問自MIT畢業的老師(論文作者是老師的同學),理論的解說就像無字天書那樣的難懂。並不是老師的講解艱澀或是錯誤,而是本身的能力還未達到可以理解的地步。我所能做的,也就是聽、多看、耐心等待理解的一天。這樣的方式雖然看似消極,對於我的學習卻是正面、有幫助的。就像那擋在河道的石頭,或許流水暫時無法沖走障礙,但是等待蓄積更多的水量,石頭終究會被搬動。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君子在學習方面,要藏之於心,表現在外,不論休息或遊樂的時候,都念念不忘。這不正好和阿基米德洗澡時發現浮力原理、牛頓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而發現萬有引力的情境一樣。如果能夠確實達到這樣的境界,研究學問應該就沒有問題了吧? 以此勉之。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現今之教人者,口裡雖然念著書本,心裡並不通達,故意找些難題來問學生,講一些枯燥無味的名物制度,讓人聽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學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時沒有一點誠意,又不衡量學生的程度與學習能力;對學生的教導違反情理,學生求學也違逆不順。如此一來,使得學生愈來愈厭惡學習而且憎惡師長;以學習為難為苦,而不明白學習的快樂與好處。雖然課業勉強讀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乾二淨。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真是寫實的描述,過了數千年的今日依然適用。看來教育問題,古今皆然。為人師表者,當引以為戒。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於學習的人,老師很安閑,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學生更把功勞歸諸於老師教導有方;對於不善學的人,老師教得很辛苦,效果卻僅得一半,學生反而歸罪於老師。這也是為何對於名師,每個人有不同的評價與解讀。記得小時後父母對於我成績不好時的反應,不會怪罪於老師的教法有問題,而是歸咎於我的努力不夠、了解不深。但是反觀現在,小孩子的學習有問題,不會怪罪老師的家長,應該很少吧! 並不是老師一定沒有錯,而是時空變遷,使得反求諸己者少,苛求他人者多。

         禮記‧學記,難能可貴的是,即使時間變遷,道理依然適用於現在。教育興衰的原因,剖析得中肯有理。學生學習的心境與困頓,也描述得精闢入裡,是篇發人深省的好文章。

附註: 原文繁長,於此提出為刪減版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8626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