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游地區的古代文明,橫跨約3000年的歲月,開始於西元前32世紀左右時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終止於西元前343年波斯滅亡埃及。

         古埃及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形成,西元前4千年後半期,逐漸形成國家,至西元前343年為止,共經歷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後王朝9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時(西元前15世紀)達到鼎盛,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上埃及領域有現今的蘇丹到衣索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區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亞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統,完善的政治體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統,其統治者稱為法老,因此又稱為法老時代或法老埃及。古埃及的國土緊密分佈在尼羅河周圍的狹長地帶,是典型的水力帝國。對古埃及的研究在學術界已經形成專門的學科,稱為「埃及學」。

         古埃及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同尼羅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古埃及時,尼羅河幾乎每年都泛濫,淹沒農田,但同時也使被淹沒的土地成為肥沃的耕地。尼羅河還為古埃及人提供了交通的便利,使人們比較容易來往於河畔各個城市之間。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綿延數千年而不間斷,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對與外部世界隔絕的地理環境,古埃及北面和東面分別是地中海和紅海,而西面則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只有東北部有一個通道越過西奈半島通往西亞。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進入埃及,從而保證古埃及文明的延續。比較起來,周圍相對開放的同時代兩河流域文明則經常被不同民族所主宰。

歷史概述
         埃及學家一般將古埃及歷史和歷代法老王朝分為前王朝時期(西元前31世紀之前)、早王朝時期(約西元前3100年~西元前2686年),古王國時期(約西元前2686年~西元前2181年),第一中間期(約西元前2181年~西元前2040年),中王國時期(約西元前2040年~西元前1786年),第二中間期(約西元前1786年~西元前1567年),新王國時期(約西元前1567年~西元前1085年),第三中間期(約西元前1085年~西元前667年),後王朝時期(約西元前667年~西元前332年),其中年代均有爭議。
         距今9000多年前,人們在尼羅河河谷定居,開始在岸邊建立房屋,並進行農業和畜牧生產活動。在尼羅河上遊河谷地區和尼羅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區分別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國家,象形文字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並沿用了3500餘年。西元前3100年左右,傳說上埃及國王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今開羅西郊),成為古埃及第一個法老,古埃及從此開始了王朝時期。此時的埃及已經具備文明的幾個基本特徵,比如有行政官員、士兵、宗教、文字等。
         古埃及統一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穩定的,這段時間經歷了從第一王朝到第六王朝共六個王朝,時間大約為西元前3100年到西元前2270年。古埃及歷史學家曼涅托將其稱為「古王國時期」。這是古埃及史上農業、手工業、商業、建築業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第一個偉大時代。確立以官僚體制為基礎、君主獨裁的專制統治,並且出現了金字塔。第六王朝以後王權衰落,法老失去了對國家各地區的控制,國家開始分裂,史稱「第一中間時期」(西元前2270年~西元前2060年)。這種分裂形式到十一王朝重新統一。
         之後埃及進入第二個政治穩定期即中王國時期(西元前2060年~西元前1785年)。埃及在十二王朝時遷都底比斯(今埃及路克索),開始使用青銅器。此時期埃及與敘利亞、克里特的交往擴大。十三王朝時政權又瓦解,「第二中間時期」開始,此時期埃及第一次遭到外族的侵略,侵略者為駕車作戰的喜克索斯人,他們佔領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建立長達100多年的「太陽神不在的統治」(西元前1720年~西元前1570年)。埃及人在這期間學習喜克索斯人的戰術和武器,十七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於西元前1570年將喜克索斯人逐出國境,重新統一埃及,開始了十八王朝,這之後被稱為新王國時期(西元前1570年~西元前1070年)。十八王朝國力強盛,對外頻繁發動戰爭。十九王朝時埃及與西臺帝國發生了卡迭石戰役,經過16年之久的戰爭,最後以拉美西斯二世與西臺王哈杜西勒簽訂和約告終。此時的埃及成為一個大帝國,統治範圍北起敘利亞,南到尼羅河第四瀑布,橫跨北非和西亞。
         埃及到二十王朝以後,一系列的奴隸起義導致國力衰竭,開始了跨越5個王朝的第三中間時期(西元前1070年~西元前664年),期間的王朝有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和二十五王朝。埃及自第二十六王朝進入古埃及後期,最終在西元前525年被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所滅,古埃及時代結束。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第二十七王朝和第三十一王朝,埃及二十六王朝後裔反抗波斯人成功和內戰,建立短暫的第二十八、二十九和三十王朝。西元前332年埃及又被亞歷山大大帝所統治,亞歷山大死後,其部將托勒密佔領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也被稱為法老,但當時的埃及已是徹底在外族人的統治下。隨後,古羅馬崛起,稱為地中海世界大國,埃及也被其佔領。之後在西元7世紀,阿拉伯人再次入侵埃及,古埃及原有的文明在這一過程中被阿拉伯文明所取代,而逐漸消失。

前王朝時期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北非的氣候變得愈加乾熱,迫使這一地區的人們集中居住在尼羅河流域,尼羅河成為埃及的生命線,游牧民族在約180萬年前的更新世開始生活在這一地區。尼羅河每年的定期泛濫帶來肥沃土壤,為穩定的農業經濟和完善的中央集權社會創造條件,構成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塊基石。
         約在西元前5500年,一些小部落開始生活在尼羅河流域,發展成一系列牢固控制了農業和畜牧的文明。最早的文明開始於下埃及的奧瑪里(el-Omari)、莫林達(Merimda),和法尤姆(Faiyum)。由於處在撒哈拉沙漠、尼羅河流域和近東的十字路口上,法尤姆的新石器文明顯示出各自的特徵,因先進的石器而聞名,發展成為埃及史前石器工藝(Lithic Technology)。莫林達(Merimda)是北方最大的部落之一,擁有獨一無二的精巧花瓶、陶環架、勺子,以及古王國時期流行的石制權杖。
         埃及南方最早的文明,巴達里(Badari)文化的出現比北方晚了幾個世紀。與北方的馬底(Maadi)、布陀(Buto)、赫里奧波里斯(Heliopolis)文明同時代。巴達里文化以它高超的製陶業、石器和銅的使用而聞名於世。巴達里墓葬,帶有社會階級痕?的簡易墓坑,顯示出文明已經在有權勢的首領控制下。
         在北方,馬底人的陶器有時裝飾有鳥和標記法老荷魯斯名的serekh(意為「王宮門面」,為古埃及方形王徽),這是文化融合的標誌。馬底也是黑陶器皿的主要來源,當北方落入上埃及統治者之手後它在南方的分佈更加廣泛。
         在南方,約西元前4000年,涅伽達文化逐漸發展成尼羅河沿岸的文明。它的政治中心有奈赫恩(Nekhen)和阿拜多斯(Abydos),並開始擴張它在埃及北方的勢力。當時的人懂得製造彩陶,精美裝飾的石製花瓶,化妝用調色板,以及金子、青金石、象牙製成的珠寶。他們也從事與努比亞和黎凡特的貿易。涅伽達人製造了一種被稱為埃及彩陶(Egyptian faience)的彩色釉製陶器,被廣泛用於飾杯、護身符和小雕像,直至羅馬時代。前王朝時期最後一位法老的統治時期,涅伽達文化開始使用符號進行書寫,後來發展成為一套完善的埃及象形文字系統,以記錄埃及語言。

早王朝時期
         古埃及人以名為「美尼」(希臘語為美尼斯)的國王作為他們歷史的正式開始,他們認為是這位國王統一上埃及和下埃及。向統一王朝的過渡實際上比古代埃及作家讓我們認為的更加漸進。而且也沒有與美尼斯同時代的記錄。儘管如此,學者們現在認為,這位傳說中的美尼斯也許是那爾邁。在那爾邁調色板(Narmer Palette)上,描繪他在儀式上身著皇家盛裝,成為埃及統一的象徵。西元前3世紀埃及祭司曼涅托繪出美尼斯之後埃及法老的世系表,將其分為30個王朝。這一體系沿用至今。
         在早王國時期約西元前3150年,第一位法老鞏固了他在下埃及的統治,定都孟斐斯。在那裡他們可以控制富庶的三角洲地區農業和勞動力,以及利益豐厚的通往黎凡特的商路。法老們不斷膨脹的權力和財富反映在他們精心製作的石室墳墓和考究的埋葬儀式,這些用於歌頌死後被神化的法老。法老們建立強大的王權以使他們對國家土地、勞動力、資源的控制合法化,而這些對古代埃及文明的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

古王國時期
         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古王國時期建築、藝術、科技取得驚人進步的基礎,而完善的中央政府使這些成為可能。在「維齊爾」(Vizier)的指導下,國家官員徵稅、協調水利工程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徵用農夫進行建築工程,建立司法系統維護和平與秩序。富裕和穩定的經濟保證財政的盈餘,使國家有能力主持建設紀念性質的巨型工程和讓皇家工場委託製作傑出的藝術品。左塞爾、胡夫和他的子孫們修建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和法老們的權力)令人難忘的象徵。
         中央政府重要性的上升隨之而來是被法老承認土地擁有權並供養的官吏和書吏階層。法老也會將土地用於修建陵寢或贈與地方神廟以保證死後對自己的崇拜。這樣五個世紀的封建統治逐漸削弱法老的經濟實力,到古王國後期,法老已經無力維持龐大的中央機構。法老的權力下降了,地方統治者開始挑戰法老的權威。再加上西元前2200年到西元前2150年的嚴重乾旱,最終導致國家陷入被稱為「第一中間期」的長達140多年的飢餓和動蕩之中。

第一中間期
         古王國後期中央政府崩潰後,政府已經無法維護經濟穩定。地方統治者無法依靠國王幫助及時化解危機,接著發生的食物短缺和政治辯論升級為飢荒和小規模內戰。儘管存在難題,但地方統治者不再對法老進貢,而利用新獲的獨立維護各省的繁榮。一旦掌握自己的資源,各省經濟上變得更加富足 - 社會各階層更大更好的墓葬證明這個事實。在這次創作力爆發之際,各省的藝術家繼承和調整古王國時期服務於王權的文化主旨,書吏們發展和豐富了文學的風格,表現出這一時期的創造力和樂觀。
         從對法老的效忠中解脫後,地方統治者開始互相爭奪領土和權力。到西元前2160年,耶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的統治者統一了下埃及,而底比斯的因提夫家族統一了上埃及。因提夫家族不斷在北方擴張勢力,南北朝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約西元前2055年,底比斯軍在曼圖霍特普二世率領下擊敗了赫拉克里奧坡里統治者。埃及再次統一,開創經濟和文化復興的新時期。

中王國時期
         中王國的法老們恢復國家的繁榮和穩定,刺激藝術、文學和紀念性建築工程的復甦。第十一王朝的曼圖霍特普二世和他的繼承者們從底比斯統治全國。約西元前1985年,維齊爾出生的第十二王朝建立者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將首都遷往法尤姆綠洲的伊塔威(Itjtawy)。在那裡,第十二王朝的法老們實行富有遠見的墾荒和灌溉計劃以增加這一地區的農業產量。此外,對努比亞的再征服獲取領土中富產石料和黃金,人民被驅使在三角洲東部修建防禦建築,稱為「大公牆」(Walls-of-the-Ruler),用於抵禦外族入侵。
         擁有可靠的軍隊、政治穩定和豐富的農礦業財富,國家的人口、藝術和宗教繁榮起來。與大力推崇神靈的古王國形成鮮明對比,中王國時期經歷了一種被稱為「民主化」(Democratization)的「個人虔誠」增長,依據這種信仰據說所有人都能支配一個靈魂並能在死後陪伴神靈。
         中王國文學的特點是詭辯的主題和自信而雄辯的人物風格。浮雕和肖像雕塑藝術精湛,細節上盡善盡美,達到了新的技術高度。
         中王國的最後一位有為之主,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允許亞洲移民進入三角洲地區以為他的採礦業和水利工程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但這些充滿雄心的水利工程和採礦活動,與他統治後期尼羅河泛濫不足聯繫起來,透支經濟,加速國家衰落,最終在西元前14世紀和西元前13世紀進入「第二中間期」。這次衰落期間,外來的亞洲移民開始控制三角洲地區,甚至建立了喜克索斯人。

第二中間期和喜克索斯王朝
         約西元前1650年,中王國衰落,居住於三角洲東部城市阿瓦瑞斯(Avaris)的亞洲移民隨之奪取這一地區並逼迫中央政府遷往底比斯。在那裡,法老們成了附庸,稱臣納貢。喜克索斯們(即「外來統治者」)效仿埃及統治模式,也將自己描繪為法老,把埃及要素融入到他們的青銅時代文明中。
         南遷後,底比斯的國王們發現自己被夾在北方的喜克索斯王朝和它的努比亞盟友 - 南方的古什之間,100多年在沉悶和不作為中度過。到西元前1555年,底比斯的軍隊終於強大到可以挑戰喜克索斯王朝。衝突持續30多年,法老淘二世和卡摩斯最終打敗努比亞人。卡摩斯的繼任,阿赫摩斯一世成功地在一系列戰役中讓喜克索斯王朝永久退出埃及的歷史舞台。之後的新王國時期,軍隊成為優先考慮的核心問題,法老們籍此擴張埃及的疆界,維護他們在近東的優勢。

新王國時期和阿馬爾那時代
         新王國的法老們通過維護邊境安全和加強與鄰國的外交確立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圖特摩斯一世和他的孫子圖特摩斯三世時的軍事征服讓埃及勢力擴張到敘利亞和努比亞,鞏固了人民的忠誠,打通銅和木材的進口通道。新王國的法老們推崇太陽神阿蒙(Amun),開始大興土木,對它崇拜的基點是卡奈克神廟。法老們還修建一些紀念碑為自己的(現實的或虛幻的)成就增色。兩位法老間上台的是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她通過宣傳使自己的權力訴求合法化,她統治時期的特點是停止對外戰爭,派遣商業探險隊聯絡龐特(Punt),開展與鄰國的貿易;以及修建位於卡奈克的典雅停靈廟,一對巨型方尖石塔,一個小禮拜堂。儘管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在她死後,她的過繼外甥圖特摩斯三世大量毀掉刻有她名字和形象的塑像,希望抹去這篡位母后的統治痕?。
         約西元前1350年,阿蒙霍特普四世出人意料地登上王位,開始一系列激進且無秩序的改革,威脅到新王國的穩定。他改名埃赫那頓(字面意思為「阿頓的僕人」或「阿頓光輝的靈魂」。),將以前不起眼的太陽神阿頓(Aten)吹捧為最高的神,禁止對其他神的崇拜,打擊了僧侶集團的權勢,還將首都遷往新城埃赫塔頓(Akhetaten,意為阿頓的視線,即今天的阿馬爾奈(Amarna))。他對外國事務置若罔聞,全神貫注於他的新型宗教和藝術風格。在他死後,對阿頓的崇拜很快被禁止,首都遷回底比斯。後來的法老圖坦卡蒙,伊特努特·阿伊,哈倫海布迅速抹去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所有記載,這段短暫的時期被稱為阿馬爾奈時代。
         第十八王朝結束於最後三位法老 - 圖坦卡蒙、伊特努特·阿伊、哈倫海布,他們死後都沒有後裔。18歲的拉美西斯二世,或稱拉美西斯大帝,於西元前1279年繼承王位,他是埃及歷史上修建神廟、豎立方尖石塔、生育子女最多的法老。
         大膽的軍事領袖,拉美西斯二世率軍抵抗西臺的入侵,雙方在卡迭石戰役中死傷慘重,最終於約西元前1258年締結了有史以來第一份被記載的和約。埃及的財富讓它成為侵略者,尤其是利比亞人和「海洋民族」(Sea People)垂涎的目標。起初軍隊還能抵禦這些侵略,但埃及最終失去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外患在腐敗、盜墓賊、動亂等內部問題下急劇惡化。底比斯的阿蒙神殿(Precinct of Amun)大祭司們聚斂大量土地和財富,他們勢力的膨脹在第三中間期分裂了國家。

第三中間期
         西元前1078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斯蒙迪斯一世取得埃及北方的統治權。南方則在底比斯阿蒙神廟大祭司的有效統治下,後者僅在名義上承認斯蒙迪斯的權威。這一時期,利比亞人已經在三角洲西部地區定居,移民的首領們開始逐步取得自治權。西元前945年,利比亞王子舍順克一世控制三角洲地區,建立所謂「利比亞王朝」或「布巴斯提斯王朝」(布巴斯提斯是首都),即第二十一王朝,持續200多年。舍順克也通過將自己的家族成員安置在重要僧侶位置上控制埃及南方。利比亞統治腐朽的同時,它在三角洲地區的對手開始在利安托波力斯(Leontopolis)興起。約西元前727年,庫施國王皮耶侵入北方,佔領底比斯,並最終佔領三角洲地區。
         到第三中間期結束時,埃及原本深遠的影響力大打折扣。它的外國盟友淪為亞述的勢力範圍,到西元前700年兩國間的戰爭終於不可避免。西元前671年到西元前667年,亞述人開始攻擊埃及,遭遇塔哈爾卡和他的繼任坦沃塔瑪尼堅決抵抗,埃及贏得幾次勝利。但最終亞述人將庫施人趕回努比亞,佔領孟斐斯,洗劫底比斯神廟。

晚期
         亞述人沒有長期佔領埃及的打算,統治權落入二十六王朝一系列稱為「賽特王」(Saite kings)的諸侯手中。到西元前653年,賽特王普薩美提克一世藉助唯利是圖的希臘雇傭軍驅逐了亞述人,並在希臘人的幫助下建立埃及第一支海軍。希臘在埃及影響急劇膨脹,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納奧克拉提斯(Naucratis)成了希臘人的家園。建都塞易斯的賽特王們見證這次短暫而充滿生氣的經濟文化復興。然而好景不長,西元前525年,強大的波斯帝國在岡比西斯二世率領下開始對埃及的征服,最終在貝魯西亞(Pelusium)之戰中抓獲法老普薩美提克三世。岡比西斯二世於是採用法老稱號,但卻遠在蘇薩的家中統治,將埃及劃為總督區。西元前5世紀有幾次較成功的反抗波斯起義,但埃及從未能永久地驅逐波斯人。
         在波斯的統治下,埃及與賽普勒斯、腓尼基被一同劃入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下的第六總督區。波斯第一次統治時期也被稱為第二十七王朝,結束於西元前402年。西元前380年至西元前343年,最後的本土王朝、第三十王朝統治埃及,結束於奈科坦尼布二世(Nectanebo II)。西元前343年,波斯人短暫地恢復對埃及的統治,也被稱為第三十一王朝。但不久後,在西元前332年,波斯統治者Mazaces將埃及拱手讓給亞歷山大大帝。

托勒密王朝
         西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在幾乎沒有遇到波斯人抵抗的情況下,被埃及人當成解放者佔領了這片土地。亞歷山大的繼承者托勒密仿照埃及模式建立政府機構,定都亞歷山大。這座城市試圖展現希臘統治者的權威,並以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為核心,成為文化和學術的中心。亞歷山大燈塔照亮許多船隻的航程,保證了城市間貿易的暢通。托勒密統治者將商業和創收行業作為發展首選,例如紙莎草紙的製造業。
         希臘文明並沒有取代埃及的傳統文明,托勒密王朝的統治者扶持埃及歷史悠久的傳統以保證人民的忠誠。他們建立埃及風格的神廟,維護傳統的宗教儀式,把自己描繪成法老。兩種文明的許多傳統融合,希臘和埃及的諸神融合為兼具多重神性,如塞拉皮斯(Serapis)。古典希臘風格的雕塑也影響傳統埃及的藝術題材。儘管希臘統治者試圖緩和埃及人的情緒,托勒密王朝還是面臨叛亂、家族權力鬥爭,以及伴隨托勒密四世之死而來的亞歷山大里亞的暴亂。此外,由於羅馬嚴重依賴埃及的糧食進口,羅馬人對埃及的政治狀況也大有興趣。持續不斷的叛亂、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強大的敘利亞對手動搖了王朝統治,以至埃及淪為羅馬的保護國,並最終成為一個行省。

羅馬統治時期
         屋大維在亞克提姆海戰中打敗馬克·安東尼和托勒密王朝的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後,埃及在西元前30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羅馬人嚴重依賴埃及海運輸出的糧食,羅馬軍隊在皇帝任命的長官控制下,鎮壓叛亂、強征重稅、打擊強盜,而後者此時已經成為嚴重的問題。[亞歷山大里亞逐漸發展成為東方重要的商業中心,充滿異國風情的埃及奢侈品在羅馬銷量旺盛。
         雖然羅馬人比希臘人更加敵視埃及人,但很多傳統如木乃伊和對傳統神靈的崇拜保留下來。法尤姆畫像(Faiyum mummy portraits)藝術繁榮,一些羅馬皇帝也將自己描繪為法老,雖然不及托勒密統治者的程度。羅馬統治者遠離埃及,無法履行國王的職責。地方政府機構風格羅馬化,更加接近本土埃及王朝。
         西元1世紀中期,基督教在亞歷山大里亞紮根並傳播。與其他宗教不同,基督教試圖使異教徒皈依,威脅到當時流行的傳統宗教,引來對基督徒的迫害,在西元303年戴克里先的大清洗中達到頂峰,但基督教最終獲勝。因此埃及的傳統宗教逐漸沒落。儘管埃及人仍然說他們的語言,但隨著神廟祭司的減少,能讀懂象形文字的人越來越少。而神廟有時也會改建為教堂或遺棄於沙漠。
         西元395年,羅馬帝國被分成東西兩部分,埃及屬東羅馬帝國,繼續歸「新羅馬」皇帝管轄。西元640年埃及被阿拉伯人佔領,隨之開始阿拉伯化。至西元12世紀,已普遍使用阿拉伯語,皈依伊斯蘭教,綿延數千年的古埃及文明被阿拉伯文明取代。西元1517年埃及開始受奧斯曼帝國統治,西元1798年~西元1801年受法國統治,西元1869年後英國勢力侵入。埃及最終在西元1922年取得獨立,西元1953年建立共和國,但它已經是一個阿拉伯國家。

埃及學
         由於長達兩千多年的外族統治,埃及失去原有的古埃及文明,古埃及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歷史記錄、政府和風俗等都被徹底遺棄,以至於後來的人們在看到古埃及文明遺?(如金字塔)時不知道當時的古埃及人為什麼要建造,現代人也讀不懂用古埃及文字寫成的碑文。由於好奇心的驅使,人們希望了解古代埃及文明和歷史,於是一門專門研究古埃及的學科逐漸形成,這就是「埃及學」。
         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對於古埃及的研究已經開始,例如在希羅多德所著的《歷史》中就多次提及古埃及。但埃及學真正的發展是從西元1822年法國人商博良對於古埃及文字破譯開始。西元18世紀拿破崙帶領法國軍隊打敗埃及的英國殖民者並佔領埃及,他帶來167名學者,包括歷史學家、天文學家、畫家、工程師、礦物學家等等,並成立了「埃及協會」專門研究古埃及文明。在進駐埃及其間,法國學者對古埃及進行詳細的研究,並搜集許多文物帶回法國,其中包括於西元1799年8月被發現刻有三種文字的羅塞塔石碑,這塊石碑成為破譯古埃及文字的直接線索。不久之後,英國打敗法國,重新奪回對埃及的佔領,但法國研究者得以保留古埃及文物的記錄,並一直在埃及學方面保持主導地位。
         羅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五世頒布的一條政令,由於當時是外族(馬其頓王國)統治埃及,官方文字是希臘文,而當地埃及人則習慣使用埃及文字(包括聖書體和世俗體),於是這塊石碑就使用兩種埃及文字和希臘文共三種文字記錄同樣的內容。法國學者商博良就利用這種對照關係,通過希臘文的含義將古埃及的文字成功破譯出來,於西元1822年9月29日寫成通信報告,宣布古埃及文字破譯成功。自此,古埃及的文字和文明被現代人重新理解,埃及學進入大發展時期。

社會
         古埃及人稱他們的君主為法老,這個詞語解作宮殿。古埃及人相信他們的君主擁有如神一樣的權力,因此他們不會直稱君主的名字,只稱他為法老。君主之下有貴族、祭司和官員,他們是古埃及的特權階級,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及擁有田地和奴隸,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而農民、工匠和商人則屬於古埃及的平民階級,生活平穩,卻不艱苦。奴隸(即戰俘或罪犯)屬於古埃及的最底層階級,沒有任何權利,生活極為困苦。

國家和政府
         古埃及一直是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一切的權力歸屬於法老,包括司法、行政、立法、宗教等,法老的王權被神化,稱為神王。法老之下有一套政府機構,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全國各地進行各方面的管理。中央政府最高官員是維西爾,相當於宰相,其權力僅次於法老,但也是全方位的,對各個政府部門都進行監督和管理,如立法、建築、國防、國家資源調查和分配、徵兵、祭祀等等。維西爾職位重要,古王國時期一般由王子擔任,老國王去世後則可以由王子繼位。古王國衰敗後,維西爾職務開始被非王族控制,並威脅法老的王位。在中王國時期,首個維西爾政變的情況發生,阿蒙涅姆赫特取代第十一王朝末代法老曼圖霍特普四世登基,開創埃及第十二王朝。後來一些法老曾試圖削弱和分散維西爾的權力,如設置兩個維西爾等,但維西爾成為法老的情況仍時有發生。
         中央政府在維西爾之下設有司法、財務和軍事等部門。司法部分為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諾姆法院),高等法院設一名院長,受維西爾領導,並由一些將領和祭司組成,主要處理危害國家安全的重要案件,例如叛國、盜墓、政變等。埃及地方40個諾姆各設有地方法院,對本諾姆的案件進行審理,國家的法律在地方是適用的。財務部設有財務大臣,負責國家財務相關事務,如稅收、國庫、土地丈量、外國貢品等,但後來在新王國時期財務大臣的權利逐漸轉移給內宮總管,使王宮的權力凌駕於政府權力之上。地方諾姆的財務權則由市長(諾姆長)擔任,他們負責收集運送穀物和稅收,並直接向維西爾負責。古埃及的軍事部門也是不斷演變,但在埃及統一的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和新王國時期,國家軍事是中央集權,使法老可以有效的統合全國之力進行軍事行動。另外,早在古王國時期,埃及就出現管理武器、部隊補給和防禦工事的後勤部門 - 「軍械院」。在軍事發達的新王國時期,軍隊則發展分化為步兵、海軍、戰車部隊。全國步兵分幾個軍區(稱「梅沙」),以埃及神祇的名字命名,一般擁有幾千人,之下設連隊、排、班等,層層組織。新兵一般從埃及和埃及的殖民地徵集,進行統一的訓練,退伍的老兵則受到政府厚待,例如發放土地、奴隸和牲畜等。埃及還設有常備軍,主要負責法老和王宮的安全,相當於王宮衛隊。

經濟
         大部份古埃及人是農民。埃及位處沙漠地帶,而尼羅河每年7月都會氾濫,但古埃及人懂得修築水庫儲起泛濫的河水,並在曾受河水泛濫的土地上耕種,讓水患變成水利。他們又懂得挖掘水渠引水灌溉農作物,並發明用牛拉動的犁耙,破土和翻鬆泥土來種植農作物。此外,他們還發明抽河水灌溉農田的汲水器(shaduf)。
         部份古埃及人是商人。雖然埃及大部份的地區都是沙漠,但尼羅河沿岸卻盛產一種稱為蘆葦的植物。蘆葦浮力大且能防水,所以是造船的好材料。古埃及人就以蘆葦作材料造船,並乘坐這些蘆葦船在尼羅河、地中海及紅海一帶航行,與當地居民進行以物換物的貿易。通過這些貿易往來,古埃及人把他們的文明及生活方式傳播至其他地方。古埃及地理位置是亞洲和非洲的樞紐,另外其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對其他手工業產品有很大需求,因此古埃及是古代重要的貿易中轉和加工國家。古王國時期,古埃及經濟發達,出現很多剩餘的產品,以物易物的商業模式產生。當時埃及對外的貿易對象主要有努比亞、黎巴嫩、龐特等地,也不時伴隨軍事掠奪,不完全是平等交易。
         中王國時期,埃及造船技術有很大的發展,埃及人還在尼羅河和紅海之間開鑿運河,埃及對外貿易的範圍擴大很多,到達亞洲敘利亞中南部。此時,開始出現官方貿易,即國家之間互贈禮物,埃及周圍的一些國家通過這種「進貢」的方式成為埃及的屬國。
         新王國時期,埃及國家統一,霸權形成,伴隨著軍事征服,埃及的商業也有很大發展,市場上出現很多奢侈品,顯示人民生活富裕。國際貿易則為國家壟斷,還出現一些掠奪性的「進貢」。另外,政府開始發行類似於貨幣的金屬圓環,並將其價值同金銀掛?。為了保持軍事實力,埃及很大的貿易比重與武器製造有關,從其他地方進口原料(比如木材),然後製造武器和戰車出口,埃及製造的戰車甚至出口到戰車發明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後來埃及帝國分裂,貿易不再受國家控制,此時走私行為普遍,人們更多的利用政府發行的金屬圓環,埃及步入貨幣時代。波斯統治時期,埃及對外貿易幾乎停滯,後來馬其頓統治,貿易逐漸恢復並達到巔峰,亞歷山大城稱為當時最重要的商業城市。托勒密時代埃及經濟則被國家完全壟斷,各種商品的價格都由國家制定。羅馬統治時期,羅馬帝國對埃及收受重稅,古埃及貿易隨著古埃及文明一起趨於消亡。

宗教信仰
         古代埃及人信仰和崇拜多神,神有多種形象,有的具有人的形象,其他形象還有動物、植物和星辰、自然現象等。另外,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神祇,也有幾個地區共同崇拜一個神,同時一個地區還可能崇拜多個神,至今考證的古埃及神多達上千個。這種多神崇拜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在埃及統一之前的各個小國家裡,人們都崇拜各自不同的神。隨著美尼斯統一埃及全境,法老開始推行各自出身地的神,使其稱為主神,由全埃及共同崇拜。在古王國時期主神是鷹神荷魯斯,後來改為太陽神拉,中王國時期則主要崇拜阿蒙,新王國時期拉和阿蒙相結合,形成主神阿蒙拉。在國家統一崇拜主神的同時,各個地方(諾姆,相當於省)仍然崇拜原來地方的神。
         另外,神祇也有不同的屬性,有的是農業之神,有的是陰間之神,還有的是工匠技師之神(比如孟斐斯的卜塔神)。而法老則是神的化身,或者是代言人,具有神的特性和神的名字,比如阿蒙霍特普、圖坦卡蒙都是用阿蒙神的名字作為自己名字的一部分。因此,法老被稱為神王,擁有行政、司法和軍隊的最高權力,同時也是其主神的大祭司。法老手執生命之符,表示對埃及人有生殺大權。
         由於古埃及人極重視宗教信仰,所以他們建造巨大的神廟來崇拜天神。在新王國時期,埃及通過武力擴張累積空前的財富,但於幾代法老在位期間都被用來修建神殿,比如西元前1200年,古埃及興建了最大的神廟 - 位於尼羅河中游的亞斯旺(Aswan)的阿布辛貝神廟。重視宗教的另一個影響就是神職人員的權力過大,一般除法老之外,管理主神祭祀的祭司(稱為「維西爾」,相當於宰相)擁有國家第二大權力,有的時候甚至超越法老的權力,使得一些維西爾可以成功篡權稱為新法老,如拉美西斯一世。鑒於這種情況,在埃及第十八王朝中後期,阿蒙霍特普四世進行宗教改革,修改主神阿蒙為阿頓(太陽神),關閉所有崇拜舊神的神殿,還遷都修建新神阿頓的神殿,他自己也改名為埃赫那頓,意為阿頓神的光芒。但由於祭司們權力過大,以及整個社會的習俗形成已久,這次宗教改革失敗了,在埃赫那頓死後不久舊阿蒙神又重新成為主神,祭司們的權力也被恢復。

文明成就
         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埃及人除了建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及製造木乃伊而聞名天下外,還發明許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東西。
         古埃及的文化非常豐富。創造的象形文字對後來腓尼基字母影響很大,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此外,金字塔、亞歷山大燈塔、阿蒙神廟等建築體現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數學知識,在幾何學、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文字
         古埃及文字創於西元前3500年,是一種稱為聖書體的象形文字。這種文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書寫文字之一,多刻在古埃及人的墓穴中、紀念碑、廟宇的牆壁或石塊上,所以被稱為「聖書體」。
         西元1799年,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Pierre-François Xavier Bouchard)在尼羅河三角洲的港口城市羅塞塔(Rosetta,今日稱為el-Rashid)發現「羅塞塔石碑」。石上刻有三種文字,分別是聖書體、世俗體和古希臘文。歷史學家一直不明白石碑刻上「聖書體」的意思,直至西元1822年,法國學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第一個理解到,一直被認為是用形表義的埃及象形文,原來也是具有表音作用,這重大發現之後成為解讀所有埃及象形文的關鍵線索。

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
         金字塔是利用大石建成的巨大三角形建築物,是法老的墓穴。由於古埃及人在尼羅河兩岸生活及耕作,所以金字塔主要是在沙漠地區興建。從西元前2700年~西元前1800年這900年裡,估計古埃及人共建築超過80座金字塔。而建於西元前2589年~西元前2566年間的「大金字塔」是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它是為法老胡夫而興建的。
         古埃及人在「大金字塔」附近建造一座「獅身人面像」。至今仍然沒有人知道建造這座由「獅身」與「人面」組成之巨大石雕的原因,他代表著法老的智慧與勇猛。一些人相信「獅身人面像」可能是金字塔的守護神,另一些則認為它是古埃及偉大文明的象徵。

數學
         古埃及人是最先懂得用手掌和前臂來量度距離的人群之一。最初,他們利用手指來計算數目,其後又創造了一種數字:


    |=1


 


    ||=2


 


    |||=3


 


    ||=4
    ||


 


    |||=5
    ||


 


    |||=6
    |||


 


    ||||=7
    |||


 


    ||||=8
    ||||


 


    |||=9
    |||
    |||

天文學和曆法
         古埃及擁有相當水準的天文學知識,他們通過觀測太陽和大犬座α星(即天狼星,古埃及稱「索卜烏德」,意思是水上之星)的運行制定曆法,即科普特曆。古埃及人將一年定為365天,每年12個月,一個月30天,剩餘5天作為節日。古埃及使用太陽曆的做法是世界上最早,這種日曆和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差不多。古埃及人把一年分為3個季節,每季4個月,他們還發明水鐘及日晷(即以太陽的倒影來計時)這兩種計時器,把每天分為24小時。考古學發現古埃及人了解許多星座,如天鵝座、牧夫座、仙后座、獵戶座、天蠍座、白羊座以及昴星團等。另外,古埃及人還把黃道恆星和星座分為36組,在曆法中加入旬星,一旬為10天,這與中國農曆旬的概念類似。旬星概念至少是在埃及第三王朝時就已經出現。
         由於古埃及文化有顯著的星神崇拜,天文學觀測和記錄由祭司負責。每年夏天,當天狼星黎明前升起時,尼羅河就開始泛濫,因此古埃及人認為天狼星是掌管尼羅河的神祇,所以'他們建造神殿祭祀天狼星。另外也有人認為金字塔是用來觀測天狼星而建造的。通過對天狼星準確的觀測,埃及人確定一年(天狼年,即一種恆星年)的長度為365.25天,與現在的計算長度相當接近。古埃及人賦予太陽濃重的宗教色彩,代表太陽的神祇就有數種,其中最重要的有拉和阿頓等,很多法老都以自己是拉或者阿頓的代表來統治埃及。

木乃伊
         它是指長久保存的古埃及人屍體,這些屍體能保存數千年是因為它們經過特別的處理。首先,古埃及人清除屍體的內臟,然後用特製的藥物浸製這些內臟,再把鹽和香料塗在屍首上,以吸乾屍體的水份;最後用長布條把屍體包裹起來,屍體便不會腐爛。製造木乃伊的人是古埃及的祭司,祭司除了把屍體製成木乃伊外,還需祭祀神明及為法老在墓穴、紀念碑和廟宇的牆上刻上「神碑體」。古埃及人喜歡把木乃伊放入人形的棺木內,而這個藏有木乃伊的棺木被埋葬在墓穴中。考古學家在現今的埃及各地發掘出很多木乃伊。這些發現有助我們認識古埃及人的面貌及文明,亦能幫助我們研究古埃及人保存屍體的方法。

紙草
         古埃及人除了發明犁、汲水器和渠道外,還於約西元前2600年製造世界上第一張由蘆葦製成的紙。古埃及人製紙的過程非常簡單,他們首先會在尼羅河邊割下蘆葦,跟著把切成一片片的蘆葦放進水裡,然後將濕透的蘆葦片橫直重疊壓平成一塊塊,風乾後便成紙。古埃及人除發現紙外,也是世界上最早懂得用蘆葦的莖來造寫字的筆和用水混合黑煙灰及膠漿來製成墨水的民族。

時序線
         以下所有日期均為約數。
    * 西元前33世紀:銅器(參見青銅時代)
    * 西元前33世紀:出現象形文字(參見埃及第一王朝)
    * 西元前33世紀:那爾邁調色板(Narmer Palette),世界最早的歷史文件(參見那爾邁)
    * 西元前32世紀:最早使用十進位
    * 西元前3050年代:在阿拜多斯開始造船
    * 西元前31世紀:莎草紙,世界已知最早的紙
    * 西元前31世紀:出現醫院
    * 西元前28世紀:掌握測量
    * 西元前2750年代:世界已知第一次手術
    * 西元前27世紀:獅身人面像,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整石雕像
    * 西元前27世紀:航運出現(駁船運輸,斯尼夫魯和薩胡拉法老時期)
    * 西元前27世紀:世界已知最早的花崗岩切割
    * 西元前26世紀:蜜蜂飼養
    * 西元前2580年代:吉薩金字塔,僅存的世界七大奇景
    * 西元前25世紀:曆法出現
    * 西元前23世紀:啤酒釀造出現
    * 西元前19世紀:世界已知最早的字母
    * 西元前19世紀:錐體通用體積公式出現
    * 西元前1650年:幾何學、餘切、代數方程、數列、幾何級數等的記錄
    * 西元前1550年:世界已知最早的腫瘤記錄
    * 西元前1500年:世界已知最早的玻璃製作
    * 西元前1300年:二階代數方程出現
    * 西元前1258年:世界已知最早的和平條約(參見拉美西斯二世)
    * 西元前1000年:開始製造焦油(Petroleum tar)

~ data from Wik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86264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